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读者: 尹彦 课题组: 家园协作背景下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
蒙台梭利 |
学习内容 |
纪律 | ||
杂志名称或书名 |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
|
页码 |
|
学 习 摘 要 |
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婴儿从断奶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努力走上独立的道路。但他仍然有依赖性,因为他还不会走路、洗脸、穿衣,还不会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他的需求。这个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他还是别人(父母、保姆等成人)的奴隶。但到了3岁,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独立和自由地支配自己了。 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幼儿教育有效,那么就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无须搀扶而学会走路、上下楼梯、自己洗澡、口齿清楚地说话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等等。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是使他们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我们往往习惯于服侍小孩,这很容易扼杀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意识,抹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布偶,给他们洗,给他们吃,好像他们是布娃娃;我们总是不停地认为孩子不会做事,不知道怎样做。然而,我们错了,大自然赋予了孩子生存的本领,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独立的去做很多事情,只是我们大人没有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去发挥而已。其实,教孩子自己吃、自己洗、自己穿衣,比喂孩子吃、替孩子洗、替孩子穿衣更需要耐心。教会孩子生存是教育活动,而后者只是一个保姆的简单工作。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后代造就成为强有力的人,也就是独立和自由的人。 | ||||
读
后
感
悟 |
1. 纪律——不是为了上学做准备,而是为生活做准备。 很多时候,不管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大多对于守纪律的人与失去个性的人多多少 少会产生混淆,要求大家必须一个样。在看了蒙台梭利关于守纪律的人的描述后,感觉豁然开朗,她对于守纪律的人是这样界定的: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的人。 由此来反观目前我们中国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孩子几乎都是一个样的,普遍缺少 个性,导致这样的结果固然原因有很多,但是,这与我们内心深处对纪律概念的理解与认知是相关的,教育者往往遇到个别与众不同的行为、言语或思想时,那个学生就会成为被修正的对象,而忽略了纪律并不是为了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生活做准备。 纪律,为生活做准备。这句话不仅适应于学校环境也扩展到社会,孩子是属于社会的个体,因此,学校中的纪律与社会应该是一致的。对于学校纪律的内容,蒙台梭利这样描述: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而教师应具有引导孩子沿着这条纪律之路前进的特殊技能。这项技能就是观察。 2. 观察——教师必备的技能 (1)在观察中,教师必须做一个“被动观察者”,那是对“观察对象的绝对尊重”。 在本书中,“尊重”一次出现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谈到纪律两个章节时,蒙台梭利都 是充满了对儿童的尊重,因为纪律是为了“促进生命的充分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有效的观察。 (2)观察要不带先入之见的去理解。 对于这句话绝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仍会常犯这种带着惯性的思维误会孩子的 行为,每当这时就会很悔恨自己,更感觉对不起孩子。我们需要努力做到先思而后行。 (3)教育者要有对生命的真诚崇拜。 在蒙台梭利的书中,很多章节都描写了儿童与自然的那种天然而又紧密的关系,如 “生命自己表现自己,生命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不可逾越的规律的限制。” “孩子是大自然托付给我们照料的人”。看到孩子,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人之初的天生的本性,他们与自然联系的那么紧密,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反而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呵护的正是孩子那最宝贵的天性,“帮助孩子完成他们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在观察时,必须尊重儿童生命的发展,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读者: 尹彦 课题组: 家园协作背景下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
蒙台梭利 |
学习内容 |
再谈纪律 | ||
杂志名称或书名 |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
|
页码 |
|
学 习 摘 要 |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 一个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需要掌握特殊技能。因为孩子现在在学习活动,而不是学习静坐,如“手背后,不许动”;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生活作准备,是为了通过养成习惯和实践获得在集体生活(社会活动)中轻松地、正确地完成一些简单动作的能力。 当然,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应该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之内,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教养。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扰他人,有不礼貌或粗野行为,就应加以制止。至于其余的一切——即有益于儿童身心的这种表现——不管是什么行为,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教育者不仅允许,而且还必须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是一种被动的观察,而不是主动施加影响的观察者。在观察中,要绝对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不要窒息儿童的自发活动和抑制他的主动性。所以,教育者的职责是辨别应该制止哪些行为,而又应该观察哪些行为。 | ||||
读
后
感
悟 |
1.“教”与“替”之间——截然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在谈到独立性一节时,由这两个字我想到了很多很多。书中这样描述:教育者要做的是“教(帮助)孩子自己完成……”,仆人会做的是“替孩子完成……”,回头看看我们身边,类似这样“替”孩子完成的“仆人”还少吗? 先不说别人,就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儿子去年入园时经历了很艰难、痛苦的适应期, 很多我的同事都问我一个问题“你儿子那样的表现,你怎么也不着急啊?”其实,说实话,从一个做父母的角度来说心疼是肯定的,当然更要反思我们全家之前对他的所作所为才不枉他哭一回。但是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在儿子入园之前,我心里已经预见到他肯定会有这样的表现的,因为爷爷奶奶的宠爱“替”的太多了,爱成了他甜蜜而沉重的负担。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不必要的帮助是天然能力发展的实际障碍”。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论是祖辈亦或是父母辈,或多或少在孩子面前都会扮演“仆人” 的角色,其实,我们更要做的事是让孩子“通过他自己努力使用智慧”,从而发展其内在能力,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给不了的。我们成人要做的是“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2. “今天的管是为了明天的不管”——教育者和家长都要懂得的 “安排孩子各就各位,要使孩子懂得这样安排会使他们看上去更好,懂得教室秩序井然是好事”,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更要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即蒙台梭利说的“教育以引导孩子向独立自主的方向发展为目标”。其实我认为,不仅教育者尤其是家长都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今天的管都是为了明天的不管,让孩子最终走向真正的自主、自立、自由。 教育是对儿童生命的正常扩充与发展,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给予积极的帮助。“教室里孩子有规则的自由活动或有秩序的状态的行动,才是真正良好纪律的教室。”为了这样的状态,在下个学期中努力践行。 |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读者: 尹彦 课题组: 家园协作背景下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
|
学习内容 |
社会领域
| ||
杂志名称或书名 |
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
|
页码 |
P109 |
学 习 摘 要 |
幼儿园领域教育的目标: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够自主主动地与童伴相互游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有自信乐于参加。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教育孩子从小养成遵守法律行为准则的良好品格。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并有责任感,诚实有进取心,探索的愿望。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懂得爱互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任务是:发展社会情感,形成社会态度行为技能。 | ||||
读
后
感
悟 |
《纲要》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班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懂得更多的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友好、助人、合作行为明显增多。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能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情绪情感和行为反应,能以他人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发展。幼儿喜欢模仿,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那么,在幼儿园中开展社会活动,需要注意哪些呢? 首先,在社会领域的教学活动中,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 其一,与目标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必须删除:其二,所选内容影视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累,既以幼儿的心理水平为基础,又有发展性:其三,所选内容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即知识系统的内在逻辑体系,心理顺序即学生学习活动内在的认知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课程内容应当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 其次,以适宜幼儿的发展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 社会教育是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教育,通过真实的社会事件和生活情境,培养幼儿的基本深灰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进幼儿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让幼儿练习、实践,只有这种结合现实生活的社会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同时,作为教师,应树立榜样,加强自身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注重幼儿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给予指导。为幼儿创设一种和谐友善的交往氛围,提供与周围人的接触机会。要善于抓住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在幼儿活动时,提示幼儿要懂得合作、互助,有同情心。通过多种方式,使幼儿感受自己在长大,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做值日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渗透国家与社会知识,使幼儿知道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引导幼儿认识常见交通标志,知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为幼儿创设条件,让幼儿了解认识周围设施和不同工种的为我们服务的人,知道爱护公共设施、尊重他人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多带幼儿认知大自然、了解社会。通过与家庭、社会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 |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读者: 尹彦 课题组: 家园协作背景下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
|
学习内容 |
学前儿童家庭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 ||
杂志名称或书名 |
网络学习 |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
|
页码 |
|
学 习 摘 要 |
今天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来幼儿园, 老师们已经精心布置完环境,用美丽的心情迎接幼儿园新来的小朋友, 尽管事先想到了各种哭闹的场面,也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可是看到下列情景后,我却隐隐心痛孩子们哭闹时与其年龄不符合的漫骂,压抑愤懑已久,一吐为快吧! 情景一:康康已经四周岁了, 第一次来幼儿园就直接上中班。奶奶离开的时候,他使劲抱住奶奶的腿,哭闹不止,老师走上前摸着他的小脑袋温和的说:“宝宝, 和 老师做游戏好不好?”。康康一手更加用力地抱着奶奶的腿,一手猛地推开老师伸来得的手,骂到:“臭女人,我不上幼儿园!”奶奶歉意的笑了笑说:“孩子喜欢骂人。”老师在他的踢打中把他抱到睡眠室进行安抚,他坐在凳子上边哭边向地板上吐痰。 情景二:小水的父母都是职员,工作比较忙,来幼儿园是姥姥送的。刚到活动室她还很高兴的和小朋友玩游戏,可是当姥姥在睡眠室 和 老师说话时,小水突然跑到门口用力地拍门并且声嘶力竭的大叫:“姥姥,你出来!”,姥姥急忙跑出来说:“孩子,姥姥在 和 老师说话呢。”谁知道小水愤怒的说了一句令人瞠目结舌的话“去死吧”。 情景三:遥遥第一天上幼儿园显然很开心,上午 和 老师做游戏也挺配合,只是中午不睡觉,在活动室兴致勃勃地玩玩具。正当小朋友们睡觉时他拿着小锤子使劲的敲打地板,发出很大的噪音,好几个小朋友被吵醒了。老师劝说了半天也没有效果就强制换了个新玩具给他,他生气的追着老师打并且骂道:“你奶奶的,给我!”。 为了我们的孩子健康、文明、活泼的成长,从起跑线上播种良好的行为种子;也为了营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从点滴中展示礼仪之邦的风范,学前儿童家庭礼仪教育已是剑拔弩张,势在必行! 首先,思想重视,以身作则。家长从思想上应该认识到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本着对孩子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从言行上规范自己。父母的榜样作用胜于千百遍空洞的说教。幼儿,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前分辨力差,模仿榜样单一,视父母言论为金科玉律,几乎全部照搬父母或是其他抚养者的处世和行为方式。为人父,为人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注意在幼儿面前的言行,认真负责的扮演好为人启蒙者的角色,努力实践着规范的文明礼仪。例如,外出购物,给孩子买零食的同时,不要忘记给爷爷奶奶买营养品;与人交谈,和邻居说话和颜悦色时,不要忘记对孩子要一视同仁;遇到烦恼,在外边深沉稳重,不要忘记在家里发泄也要有节有制⋯ .日积月累,在良好的礼仪熏陶下,孩子就会养成礼仪的好习惯。 其次,鼓励交往,知行合一。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不成熟的原因,幼儿的自制力、自觉性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但是在交往活动或游戏中,孩子情绪愉快、态度积极,往往能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和动机,自觉遵守规则,延迟满足,表现出超常耐心和毅力。同时,交往提供了礼仪行为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切身感受和体验到礼仪的意识和规范,产生礼仪情感上的共鸣,在多次应用礼貌文明的方式与人交往之后,在感知的层面上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礼仪规范,能做到了知行合一,久而久之,行动变为行为,行为转化为稳定的习惯了。例如,观看礼仪教育的电视节目,共同学习之后开展讨论,然后让幼儿在真实的氛围中应用,巩固礼仪知识;家庭中开展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幼儿招待客人,体验热情待人的愉悦。 第三,奖惩兼顾,明辨是非。家长对于幼儿表现良好的接人待物的言行,要及时用赞许、颂扬并加以传播方式进行精神奖励或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激励诱发下次良好行为的产生;对于幼儿任性蛮横无礼漫骂的表现可暂时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不给予说教和惩罚,让其自觉没趣,等幼儿情绪稳定以后再以形象生动的故事或者事例进行教育,榜样示范同样情况下的正确的言行,重点是让孩子感到愧疚和忏悔,内疚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自愿接受文明的处事方式。如果孩子接二连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就要采取惩罚的手段,让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例如,幼儿大声喝令父母“给我拿玩具”,父母要视而不见,等孩子不耐烦之后告诉他正确的请求别人帮忙的言语,孩子应用礼貌的方式请求时要及时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巩固此行为;孩子抢别人玩具,问清是非之后,告诉孩子正确的与人分享的方法,并检讨原来的做法,不可盲目袒护。 第四,家园共育,携手努力。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写给父母的诗:“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和您整天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您。”带着诗人的启迪,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当我们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已经开始了真正的进入社会与人交往了,并不是仅仅属于原来狭小的交际圈,教育幼儿也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了,也是社会的责任,虽然它只是以幼儿园为载体。为了更加规范我们的社会礼仪,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家长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随意性、局限性、迷茫性,积极配合幼儿园做好礼仪教育,携手努力,帮助我们孩子顺利文明的实现初步的社会化,成为彬彬有礼的人。 最后,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再次鞭策需要为孩子长远考虑的家长朋友:“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定的命运”,点滴之事,润物无声,注重礼仪,影响终生。 | ||||
读
后
感
悟 |
看到作者列举的事例中的小主人公,不由得对那个男孩有种熟悉的感觉,是的,这样的孩子,大部分的老师可能都碰到过,只是程度、方式不同而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看到此种情景发生在开始进入集体教育阶段的可爱的孩子身上,我就会特别的心痛!这部分幼儿往往因为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仅仅三四岁的孩子,懵懵懂懂,不谙世事,连心理感受完整的表达出来都有困难,却能如此娴熟的运用不雅之语骂人,用蛮横无礼类似于撒泼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意实在令人震惊。追问原因,是谁污染了我们孩子的视听,是谁让天使们童稚蒙垢,是谁教会他们粗俗鄙陋的“市井话”,是谁示范给幼儿野蛮的发泄行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写到“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留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 .”;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此方面的言论“幼年时形成的习惯可以改变一生”;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曾经自豪的满怀憧憬的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把自己的的东西分给小伙伴一半,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 .”。由此可见开端优良的礼仪教育对于幼儿终身的健康发展是意义深远的。幼儿未进入幼儿园之前家庭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内容,即使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了集体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不可代替的,毕竟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最理想的港湾,个性释放最淋漓尽致的场所,相对于幼儿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处于基础的、关键的地位。那么这时的父母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教给孩子掌握知识﹑应用技能等一时性的事务,而是培养生活习惯﹑注重礼仪修养等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奠基性的事务,正如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论述到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品性的修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即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与人友善,尊重他人。我园是一所礼仪特色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等礼仪行为在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尤其要抓好,开好头,为幼儿优雅人生奠定基础。 |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
读者: 尹彦 课题组: 家园协作背景下幼儿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
贝蒂 |
学习内容 |
第五章 社会性游戏 | ||
杂志名称或书名 |
《幼儿发展观察与评价》 |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
2011-11-1 |
页码 |
|
学 习 摘 要 |
如果Rosa的建议有些合理性,就让欧莉成功地加入朴丽的游戏。如果Rosa提出的主意不理想,那么,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给Rosa一些建议。 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指偶游戏法,辅导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到小组游戏中的幼儿。首先,可以问问这个小组的幼儿,朴丽不让欧莉参加游戏,欧莉会有什么感受呢?然后,接着问这些幼儿,你们觉得朴丽为什么不让欧莉参加游戏呢?最后,问小朋友,你们觉得欧莉和朴丽各自要怎么做,才能让大家一起玩游戏呢?之后,根据幼儿提出的看法和建议,用两只手分别扮演两个指偶。接着,让小组中的一个幼儿扮演其中一个指偶,教师扮演另一个指偶。反复扮演这种社会性游戏之后,对幼儿认识社会性游戏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每个幼儿提供参与小组游戏的时间 在游戏刚开始时,幼儿要加入到小组游戏中会容易一些。在小组游戏开始一段时间之后,外人再加入到已有的小组中去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教师最好在自由活动时间一开始,就为每个幼儿创设一次加入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或许,可以安排一次围成一圈找朋友的游戏,可以让小朋友们互相认识,也了解活动的内容。然后,每个幼儿可以选择参与哪个小组的游戏活动。 要注意不要替幼儿选择游戏内容,也不要强迫幼儿参与某个游戏活动。幼儿要自己去学会怎样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的游戏之中。如果有些幼儿表现出退缩,不愿参与小组游戏,这时,老师可以为这些幼儿提出建议。 | ||||
读
后
感
悟 |
“ 为什么评、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 ” 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的。 一、评价内容从片面、静态走向全面、动态 在传统的幼儿发展评价中,评价内容大多是片面、静态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以认知为主,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二是评价时多关注幼儿已经达到的、静态的发展结果,而对幼儿的成长历程和发展潜能关注较少。这种以行为目标作为判断依据的传统评价,只重视幼儿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达成情况,看不到幼儿行为结果后面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忽略了幼儿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情意目标和认知态度的培养,评价仍然只是一种寻求认知结果或知识的活动。 二、评价主体从一元、单向走向多元、互动 评价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一种判断。以往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的,少有幼儿、家长及其他人员参与,因此是一种单向性的一元评价。单一评价主体的视野有限,容易使评价的结果只代表评价者单方面的见解或立场,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由于社会在根本上是价值多元的,单一主体的评价结果很可能难以被具有其他文化背景或价值观念的人接受,被评价者也会对这样的评价采取不合作态度,这样,期望通过评价来改进教育的期望就会落空。 评价主体的互动,是指各方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共同协商、互相影响。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同时,许多国家的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也关注评价主体的互动。我国颁行的《纲要》提出: “ 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 一方面,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与幼儿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幼儿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再像以前主要只关心评价结果本身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幼儿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如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教师和管理者就幼儿发展评价进行面谈。在这种评价观念的影响下,各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 “ 交互主体 ” 的关系,不断进行着信息的直接和间接交流。在交流中,各方主体对评价内容和结果不断进行讨论、调整,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