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结题课题>>读书笔记>>文章内容
刘亚——读书笔记《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2-10-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偶得  

读者: 刘亚                 课题组: 家园协作背景下幼儿礼仪教育的组织策略研究   

作者  

林格  

学习内容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杂志名称  

或书名  

网络资料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页码  

   

  

   

  

   

  

   

  

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因此,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从个体层面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  

  习惯有哪些特征呢:  

一是后天性。  

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  

二是稳固性和可变性。  

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有一个孩子时常生闷气,父亲就对他说:“假如你不希望自己脾气暴躁,就不要培养这种习惯,不要做出任何可能助长怒气的事。”这位父亲首先让孩子设法保持安静,然后让孩子计算自己有多少天没发脾气。从原来的天天生气,到后来两天生一次气,然后三天一次,再后来四天一次……这个孩子爱发脾气的习惯起初只是减弱,后来则渐至消灭。  

三是自动性和下意识性。  

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  

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比如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喝,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如果想都没想,自动地去喝一杯白开水,一天不喝就感到十分别扭,这样的行为就叫做习惯了。  

四是情境性。  

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映,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小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不行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刚入园的幼儿,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是集体生活的要求、规则,还是接近于家庭生活的快乐游戏?  

教师组织正常的教学、生活、游戏活动需要什么?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那些环节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在生活方面要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其逐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和常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操作?  

我认为幼儿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是给予的教育。幼儿园的教师爱岗、敬业,从心底喜欢这一份职业,才能认真,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只有教师从心底里笑出来,孩子们才能体会到教师的爱。而只有幼儿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他才能有安全感,才会乐于倾听教师的话。  

每年两个学期的头一个月:三月、九月,都是新生比较多,孩子哭闹得比较厉害的时候。孩子之所以哭闹主要是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幼儿初入园时,我们尽可能地营造一份接近于家庭式的宽松和自由,接近于母亲般的包容和接纳。等孩子们和教师熟悉后,亲近后,再将常规教育一点点地渗透到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在初入园的常规教养中有个别幼儿,适应能力很差,依赖性很强。这时我们要求教师不急于对幼儿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而是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个体差异,慢慢适应,直到所有幼儿都融入集体。我们有一个幼儿,初入园时反应过度,哭闹得很厉害,在带班教师的悉心照料下,他逐步适应了环境,并且比别的幼儿更喜欢上幼儿园。有一次他母亲外出带他离园几天,回来后他母亲告诉教师,在外出游玩的几天里。每天早上他醒来都催促母亲送他上幼儿园,不然老师会想他的。能得到幼儿的接纳、认可,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是最大的成功。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我发现,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不论什么活动,有一部分幼儿是积极主动,乐于参与的。但总有部分幼儿是被动的,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拒绝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关注幼儿的心理需求,循循善诱,将所有幼儿都吸引到自己身边,不拉下一个孩子,特别是不和群得孩子,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幼儿园教育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我们的健康教育中缺少健康知识的内化过程与健康态度的情感体验。为了让每一个幼儿都养成自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幼儿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幼儿终其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采取游戏与舞蹈相结合,游戏与儿歌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游戏带给孩子们的情感愉悦。知识是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幼儿园关注的应该是培养幼儿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将学习变成自己内心的需要,变成一生的兴趣与爱好。这才是幼儿园教育的根本。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