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绘本,孩子的故事”阅读月开幕式活动反思
王禹
1.我做了些什么?怎么做?
(1)开幕式前:
对幼儿:
首先分析本班幼儿对于“阅读月”活动的理解,由于我们香槟湖部大一班的孩子们大多为转校生,对于阅读月的活动了解经验缺乏。但是由于他们对于阅读绘本图书的兴趣颇为浓厚,我们在简单介绍阅读月开幕式的读书方式后,亲子共读、分享阅读感受的读书形式还是吸引着孩子的眼球。因此对于我们班的孩子们来说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得以保证。
再者利用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如区域游戏结束后的评价环节、散步中、午餐后以及午睡前,采用集体交流或个别谈话的方式一步步激发孩子们对于参加阅读月的热情与期待,并感知了解在阅读月中孩子们自己的主体地位、需要做的事情以及在家庭中的影响作用。
最后安排辅助的教学活动,谈话《我们的阅读月》,对于香槟湖部的大班孩子来说,大部分小朋友是第一次参加阅读月的专项活动,而立足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将活动的组织开展调整为孩子们的畅想为主,谈一谈自己对于阅读节的认识、想法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次阅读节里他们要做得、可以做得事情及方法,共同来做阅读节的小主人。美术《阅读月开幕式邀请卡》在本次阅读节的活动中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那么家园共读绘本的活动通知不再以园所的通知形式,而是将权利还给幼儿。孩子们在明确邀请函时间、地点、主题的要素后,结合《给妈妈写信》的操作经验以及在观察记录的操作活动中积累的符号、图案、简单文字的方式用他们自己能理解的图画文字声情并茂的设计自己的家长邀请卡。综合《我们的书展台》、《阅读书签、分享卡》,利用家园“工作”的形式,孩子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完成了图书标签的剪裁设计,今天我们把标签贴在我们班级的图书上,也分配好图书站台的书籍数量分配。但我们由于班容量小,时间的调控大,孩子们觉得设计海报的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小朋友来到我们班级借阅图书,所以我们就一起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了我们大一班的阅读月参展海报。孩子们有的画,有的剪、有的贴,分工明确。雪花剪纸、镂空纸片、泡泡圆圈、画画封面等小物件被孩子们组合在一起组成我们的海报。而在阅读分享卡的制作上孩子主体地位的缺失,导致“一体化”的分享卡模式,有失偏颇。
对家长:
家园联系栏的跟踪“报道”:进入阅读月活动后,在家园联系栏的幼小衔接资讯栏目结合大班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导家长朋友们认识绘本悦读对于大班孩子们的发展价值,并分享相关亲子悦读的方法经验,指导家长朋友正确认识绘本悦读活动,积累亲子共读的方法经验。
阅读月开幕前,通过幼儿口述、邀请卡发的形式“提醒”家长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对搭班:
谈话交流明确班级书展物品的清点,开幕式活动的个人分工以及家长接待事宜等。
(2)开幕式中:
观察:拍照为主,积累过程性资料。
帮助:对于祖辈家长的相关需要,如笔,阅读要求等,给与帮助。此外其他班级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位置的引导、阅读的需要以及坚持性的帮助。
引导:主要在于阅读分享卡的书写,特别是祖辈,引导他们将记录分享的权利还给孩子自己,对于大班的孩子他们自己能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分享阅读感受。
(3)开幕式后:
整理资料:主要在于过程性资料的收集。
阅读分享卡:分享阅读感受,进一步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需要。
反思:主要在于本班幼儿在开幕式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个人在过程性工作的有与缺。
2.重构的想法是什么?
(1)幼儿的主体性:结合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准备工作和活动安排。例如对于小班的孩子,在亲子阅读中坚持的时间,家长的作用、班级教师的前期引导需要立体化完成。而对于大班的孩子,悦读分享卡的自主记录则是体现活动主体的要素之一。
(2)教师的角色:在开幕式前中后,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否明确。教师要变主宰者为研究者。先要做到静下心来,从从容容地去研究孩子的问题、研究孩子的需要、研究孩子的基础、研究孩子的表现,进而研究自己的回应、优化自己的行为,创设“我行、我来……”的良好氛围,还要从是否追随孩子需要来考量我们设计并组织的活动。
(3)家长的引导:活动前中后对于活动本身价值惠及幼儿能力发展的明确,过程中的角色以及活动后在亲子共读中方法经验的提升。
(4)活动的时间、场地的安排:精细远远达不到。两个不同活动现场的场地安排、书展与亲子阅读位置的明确、时间段的安排、主持搞的规范等需要在方案策划前一并完成。
(5)活动延伸,作为专项活动的开启,有没有在行动上促使教师、幼儿、家长在常规活动中有结合专项的改变:如阅读区域的设置、亲子阅读的指导、班级环境的跟进等需要细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