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绘本,儿童的故事
——从课例《小小老鼠有办法》谈绘本阅读中的师生互动
王静
【摘要】
一本好的绘本,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05年至今,随着绘本在我园的运用,园所提出“儿童的绘本、儿童的故事”这一主题,旨在绘本阅读中充分体现教育的“儿童立场”。近期园所在组织绘本阅读的集体教学研讨活动中,将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师生共读作为解决的核心,笔者收益颇丰。本次笔者在观摩教学活动后,执教者 薛 老师以“本次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分析”为题请各位观课者研讨,“观而不语,道义何在?”在积极进取、民主合作的文化氛围中,本话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本文从环节回顾、提出质疑、深入思考三个方面结合以往诸多课例展开阐述,提出对绘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新思考,希望与热爱绘本阅读的同道中人分享。
【关键词】绘本阅读 儿童立场 师生互动
【正文】
随着教师研读幼儿工作的进展,对教育对象的理解,教师们逐渐地感受到由师生互动的成与败引发思考所带来得专业发展,比如在绘本阅读的活动中,因为“懂儿童”,所以“儿童的绘本”、“儿童的故事”充满了魅力。 也只有对儿童充满尊重,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对话不是表面的一问一答,平等更不是仅仅面带微笑,互动的是彼此的思想,互动的形式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表情,也可以是肢体动作甚至操作材料本身。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对幼儿的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儿童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即我们常说的“儿童立场”是与儿童互动的前提。
环节回顾
(本次教学活动师生比例为1:36,用时35分钟。)
一、解读画面,引入故事情节,引发讲述愿望。
1.师:这是农场一角的小仓库,小仓库里居住着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能找出他们是谁吗?(PPT1)
2.虽然窗外下着暴雪,可仓库里却很温暖舒适。一天,老鼠外出回来,发现仓库里乱七八糟,还有一张字条(ppt2)字条上说了一件什么事?你怎么看出来的?
3.由老鼠爷爷的一段话引出,要在猫的脖子上挂东西,但想不起来了。
二、以“挂什么”为话题,引发讲述。
1.自由讲述
师:在猫脖子上可以挂什么呢?
2.看图讲述
师:故事中的老鼠们想了哪些办法,他们是怎样想的呢?
3.争论讲述
(1)师:哪一种方法最合适?
争论要求:认真倾听发言小朋友说的理由,想想自已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把你不同意的理由说出来。
(2)幼儿讨论
(3)故事中的小老鼠们认为挂什么最合适呢?(ppt)
三、通过“怎样挂铃铛”的话题,再次想象讲述并感受故事意外的情趣。
1.师:怎样给猫挂铃铛呢?
2.回归故事,感受绘本故事的意外情趣。
师:一起看小老鼠们是怎样挂铃铛的?
四、内涵提升,结束活动
师:故事中的小老鼠们遇到了问题怎么做的?当想出很多办法后又怎样做的?
提出质疑
课后研讨中,一位老师提出“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有效吗?”大家一时陷入思考中。“有效”这个词这几年听得很多,可怎么才算是有效呢?似乎非得看得见摸得着才是有效的。而教学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等待,尤其是阅读绘本,它本身有一定的模糊性,绘本阅读不一定立竿见影,其中的道理属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我们犹如去播下一颗种子,等待它发芽的那一天。那么这里的互动是否有效是从什么方面来考量呢?我想应该考虑目标达成所花的时间,产生继续学习的课堂向心力,就是这里的有效吧。
继续想下去,还有这样两点值得深思:
一、教师要会调控
教师对自己语言的调控和对幼儿语言的调控在师生互动中都很关键,因为是借班上课,所借班级是我班的幼儿,由 于执教 老师对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不了解,所以对于幼儿的调控还有很大的空间。
1、对教师自身语言的把握
想让孩子有良好的听的习惯是从有听到愿望开始的,听得愿望与言者的话语是否动听有关,我们要研究我们面前的对象,喜好听什么,喜欢听富有怎样特征的语言。教师对自己语言、情绪和节奏的控制很重要。执教老师的功底很好,她的语言有感染力,而且能充分创设适于幼儿语言表达与练习的机会,让幼儿的语言能力在环境的影响下、同伴的互学中、教师的支持下获得发展。当幼儿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她不急于肯定或否定,不急于引领、指导、点拨,而是选择了“倾听”。如看图讲述部分,老师出示PPT说:“故事中的老鼠们想了哪些办法,他们是怎样想的呢?认真倾听发言小朋友说的理由,想想自已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把你不同意的理由说出来。”有9位幼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如——给猫挂个臭袜子,老鼠闻到臭味就跑来
——还是挂铃铛吧,老鼠听见声音就可以跑。
——给它挂羽毛,猫一痒就笑,一笑老鼠就听到了。
——给它挂气球,气球一踩就破,一破老鼠就听到了。
——挂的是氢气球,让猫飞上天,它就抓不了老鼠了。
——用一把锁把仓库门锁上,老鼠在里面就不怕了。
——我们说的是挂脖子的东西,用锁会把猫锁死的。
——那就送猫玫瑰,把它香晕。
——我也想送玫瑰吧,这样它心里就只想着把花送“小女猫”,就没心思抓老鼠了。
而教师只是回应:“恩!”“哦,你是这样想的。你呢?”
而“争论讲述”部分,老师问“这6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幼儿自发地争论起来,此时教师可以一语不发,至多追问一句:“为什么?”看看孩子们的讨论吧:
——用锁砸晕它。
众幼:啊?不行。那样猫会受伤的.
——我们说的是挂在脖子上的东西。
——我选臭袜子。
——我不同意,去送袜子,自己都要被臭死。还是选气球好。
——我不同意,万一气球破了,猫会摔死。
——我不同意,气球爆炸时太响了,小老鼠会害怕的。我选羽毛.
——不行,老鼠去送羽毛,会被猫吃掉的.
——可是,不管是选什么都得去送呀.
活动自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到底怎么给猫挂上。
2、对个别环节幼儿发言数量的把握
活动中有一个环节,以“给猫挂什么”为话题,引发孩子讲述。在自由讲述部分,有6位幼儿回答,其中有3个孩子说用绳子栓,1个孩子说用陷阱,1个孩子说挂信号与陷阱相连,1个孩子说挂铃铛,在这几类回答中,有1个孩子没有听清楚老师的提问,其他幼儿说的属于“随其自然”,没有层次感,一会说的是词,一会说的是句子,老师试图孩子能在自由讲述环节天马行空,说“答案没有对错,说出道理就行”。可孩子们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无非是想到猫脖子上会用到铃铛与绳子,此环节可以适可而止,把重点放在下面的看图讲述和争论讲述部分,看图讲述才是重点,争论讲述是难点。
3、对个别幼儿的发言次数的把握
“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活动中,有位幼儿总是大声的“畅所欲言”,而且,他的发言确实也很精彩,在平时我也很苦恼,一味提醒“如果你举手回答就更棒了”没有效果,或者干脆对其插嘴不予理睬,效果也不明显,这个孩子能力比较强,以往得到的展示机会也多,时间久了,有些“目中无人”,需要直白地告诉他“你爱动脑筋,很好,但是和你一起学习还有许多小朋友,老师不能总叫你一个人发言。”
而同时,也有2名幼儿在活动中几乎没有参与活动,你碰我一下,我碰你一下,并时不时用眼睛看一下我,依旧玩得不亦乐乎,而执教老师通过几次“位移”,试图通过空间的改变使幼儿感受到集体的规则需要遵守,但从现场看,没有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这两个孩子的座位分开的,并选择简单些的问题提问他们,使其注意力保持集中。在公开教学中,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也应立即处理,否则幼儿会误以为老师默认了他的行为是可以的。
二、要“聊”出深度与情趣
以往,我们习惯于把文本当做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出故事的情趣和意味.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指出,“儿童接近儿童文学,大多是为了满足其好奇心(广义的未知欲、探索欲)、为了好玩。”孩子的图画书阅读,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看一本教化痕迹明显的图画书。年龄越小的孩子,其“玩”的成分,游戏的成分就越重。孩子通过图画进入故事世界,感受故事——“图画和孩子的心声相应,具有和孩子对话的力量,图画书的生命力就在于此”(松居直)。
然而,当我们挖掘到绘本本身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后,将其做为教材来使用,就需要考虑如何深入浅出。深度并不是难度,而是高度,有了高度,再选择适宜的方式。今天的活动,是以“聊”的方式,超越了“讲”的方式,这种“聊”是以儿童为主体,深入挖掘书中的故事因素,站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教学形式,聊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举重若轻”,老师心中要清楚活动的目标,使目标在不着痕迹的对话中得以落实,聊的好,是一种艺术。在最后一环节,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故事中的小老鼠们遇到了问题怎么做的?当想出很多办法后要怎么样呢?孩子回答`:遇到困难要想办法,想好了还要去做.老师接上去:对,还要找找哪种办法最合适哦。这里点睛可算是活动的深度之一。但是否一定要点明呢,我自己也没有确定。
同时,阅读不要期望所有孩子都喜欢上你推荐的书,有个别孩子最后说不想再看也是正常的,老师没有对喜欢和不喜欢你所推荐的书的学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只是请其说一下理由,这是可取的。
三、对回归文本的质疑
孩子们在争论时,教师犹如主持,争论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捕捉对方的信息,然后理解再反驳,此处若处理地好也是最精彩的地方,可以直白地告诉幼儿“说的人和听的人眼睛要看着对方,仔细地听明白。”
另外,在很多语言类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先让孩子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然后为了考虑完整性,再回到标准答案上去,即“故事里到底是怎样的呢?”,说中的幼儿心里暗喜“瞧,我就是这样想的。”说差了的幼儿心中总要黯然神伤一会,比如这个活动中的第三环节“故事中给猫挂的是铃铛,怎样给猫挂铃铛呢?”话锋一转,孩子们倒也接得快,有的回答“要小心翼翼”、有的说“要趁猫睡着的时候”、还有的说“把铃铛当礼物送给它”。算是全都回答到了点子上,然而这里成人眼中的意外惊喜也全在孩子的意料之中,此环节轻易就可以结束,可原本的6种方法一下子被抹去了光彩。而且本次活动的内容量比较大,是否可以将争论讲述环节再演绎地充分一些,而此环节做为延伸“故事中的小老鼠到底是用的什么方法,给猫挂的什么呢?下课以后你们自己去看这本书。”
深入思考
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绘本阅读中的师生互动呢?结合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深情导读,激发兴趣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在《图画书的快乐》中阐述道:“图画书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孩子听,才能被接受。当朗读者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图画书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洛姆·布鲁纳这样阐述阅读指导:一开始,教师得先为儿童读故事,慢慢地,用比较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整个作品。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完全自我阅读之前,教师利用“最近发展区”,协助儿童了解故事,帮助他们逐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在我们的图画书阅读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投入感情读故事,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幼儿课外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如: 读《麦先生的旅行》,孩子们很安静,似乎感受到了那份孤独与忧伤。而给孩子们读民间故事《漏》时,孩子们又被故事中的巧妙情节深深吸引了,老虎和小偷都想偷老汉家的大胖驴,结果当晚有雨,老婆婆说“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被前来偷驴的老虎和小偷听见了,他们以为这漏是个无比可怕的东西,当读到老虎以为小偷是漏,小偷以为老虎是漏,孩子们看着老虎驮着小偷吓得屁滚尿流逃命的画面,更是乐翻了,不经意间,他们理解了走南闯北、翻山越岭,感悟到害怕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可怕的。
二、引导猜想,激发想象
好的图画书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所以,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幼儿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幼儿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
一些图画书是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的结构。导读这样的图画书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旋复式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引导孩子的猜想情节,让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
如:《逃家小兔》中都是用简单同一的简单句式“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 。”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在导读中,我便利用图画书中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让孩子参与其中,“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怎么变,让小兔回家呢?”在孩子饶有兴趣的猜测中,来推进故事的情节,体会妈妈对孩子那浓浓的爱,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
三、指导看图,引发讨论
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的。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可以见到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一本好的图画书,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个大意。此外,一般来说图画书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文字与图画相互依存,依靠翻页推进情节……
如:《11只猫做苦工》的集体教学中,教师问“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谁来解释试试看?”一个孩子问“为什么猫的吃土豆饼的时候有的把脚翘在桌子上?有的托着下巴?有的躺在地上?”同伴答“因为他们都不想吃土豆饼了,都想吃烤鸟肉了。”老师接着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回答“他们有的托着下巴,有的做出不高兴的表情。”老师及时总结“原来观察表情和动作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故事。谁还有问题?”又有一个孩子问:“为什么信天翁一个比一个大呢?大的要站在后面呢?”同伴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有的先出生,先生的就大,后来生的就小。”又有孩子有不同意见“不对,那个大的是他们的妈妈。”“我觉得因为大的站在后面可以看清楚前面的有没有危险,可以保护他们。”了解了观察画面的方法,孩子们的问题就更多更有趣了,一个孩子问“看到信天翁一只跟着一只走进来了,门口的这只小猫怎么不开心呢?”同伴答“这只猫的脖子伸得很长,他可能在想:后面的信天翁不会一个比一个大吧?它有些担心。他可能在想,后面的如果更大,把我们吃掉怎么办呢?”教师最好是鼓励幼儿提问,但有时幼儿的问题抓不住重点,或者离讨论的主题比较远,教师也不要随意否定,可以帮助幼儿区别好问题和差问题。所以,在图画书阅读教学中,千万不要急着翻页,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引导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相互讨论,感悟内涵。
四、品味语言,感受积累
图画书的语言具有形象性、重复性及简洁性。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听教师大声读、反复朗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接龙等。在多种形式的学习中,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中,孩子们感受其语言的魅力。其中“听教师大声读”是图画书阅读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除了读中积累,有的语言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表达,让孩子领悟图画书语言表达的形式与精髓。
比如: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经典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气氛和童趣的故事,通过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揭示了爱是需要表达的这样一个道理。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导读中,我先读小兔子对妈妈说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看图后,师生共同读兔妈妈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在此基础上,我范读第二段小兔子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让幼儿单独读兔妈妈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通过听老师读,和老师共读以及自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幼儿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便引导孩子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幼儿们便以模仿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 “我爱你像海那么深。”“我爱你到宇宙,再从宇宙那回到这里来。”……
五、联系生活,感悟内涵
图文并茂的图画书吸引着孩子。图画书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图画书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图画书,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
如:《11只猫做苦工》这本书中,11只猫高高兴兴去郊游,他们一路上漠视“禁止……”的警告牌,摘花出于爱美、过桥想证明自己勇敢、爬上树吃点心觉得好玩,他们一路违背规则,最后他们无视“禁止进入口袋”的劝告,结果被怪兽全数俘虏做了苦力,遭遇了皮鞭和呵斥。11只猫就象一群尚未养成良好习惯的顽童,活泼好动而又缺乏生活经验,不知天高地厚而又喜欢莽撞行事,为此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牢狱中的生活让他们对自己随心所欲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布置好一个“禁止钻入木桶”的警告牌让怪兽钻入而脱离苦海。最后,当他们过马路时再见到“禁止横穿马路”提示的时候,11只小猫内心遵守规则的意识被重新唤起,一个个变得乖巧而守秩序。前后的变化,让人深思:是什么让他们发生了改变?是怪兽么?不是,这是一种从沉痛教训中萌发的文明胚芽,是一种心灵的自省与自律。
总之,无论使用何种策略,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之间的对话关系,我们希望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托、平等交往、相映成趣的美好景象,每位老师都需要为此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7月.
[2]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11月.
[3] 余耀.由图画书爱上阅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