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新生常规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李婷
[摘要] 3岁儿童爱模仿的特点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规是建立在习惯之上的,是维系一日活动中的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维持各种游戏顺利开展的保障;是幼儿形成好的习惯的基础。小班幼儿从家庭到集体,不管是生活,还是教育,都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在成人的指导下,形成了许多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时所必须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加之小班幼儿处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敏感期初期
[关键词] 常规 方法 游戏
一、现状陈述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自律。小班幼儿从家庭到集体,不管是生活,还是教育,都是一个很大的转折。陌生的环境育人,无论任何事情都具有挑战,需要幼儿独立面对。幼儿来到幼儿园也遇到了一些列的问题。第一,由亲人到集体,由熟悉到陌生,由一对一甚至一对三的照顾,人、地位发生了变化。玩具要大家分享玩,习惯发生了变化,幼儿更加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从长远的目标看教育,是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保障。第二,幼儿要学会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和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他律到自律,促使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原因分析
小班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讲集体荣誉感为时过早,只是自我控制能力要有所加强。幼儿的常规和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调查分析,本班36名幼儿中自控力和自信心都不错有12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挥积极作用带动群体;自控力不错,自信心不足有10名。这些都是思维相对缜密的孩子,看起来沉稳慢热,在鼓励下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自信心上需要大的突破。多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觉得我能行,千万不要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将“我来,你不行”挂在嘴上;自信心不错,自控力不足有10名幼儿。这群孩子思维活跃,反映敏捷,课堂上都抢着回答问题,但易兴奋好动,规则意识比较弱。需要培养做事专心、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的良好习惯,学会等待与轮流,合理调控,形成规则意识;自信与自控都有待提高有4名幼儿。需要更多关注,加强个别辅导。但凡社会性发展好的幼儿,其他各领域的学习也都不错,学习习惯也不错,足见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三、小班心声常规培养的原则
1.先松后紧,适应为主
步入集体生活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他们存在诸多的不适,在开学初的一周内教师可带着幼儿熟悉环境和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对于着手培养则要以幼儿完全适应为前提,然后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步渗透。
在于幼儿开始相处时,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如:幼儿看到一幅没有画的纸,用水彩颜料刷上去,一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借助于照相机,将幼儿的喝水、如厕、午睡的地方以及游戏教学的场景拍下来播放给幼儿观看,教师在一边用亲切的话语向幼儿介绍,给幼儿营造出温馨大家庭的感觉,同时让他们熟悉幼儿一日生活。当幼儿差不多适应后我们也拉开了常规培养的帷幕。
2.言传身教相结合
在对幼儿常规的培养中,初期将一些常规用亲切的话语将要求直接讲解给幼儿听,并在幼儿行动中不断运用语言强化。如:幼儿不爱喝水。教师拿两盆花,一盆是快要干死的花,一盆是娇滴滴的花。告诉孩子有的花宝宝和小朋友一样很爱喝水,有的不喜欢。不爱喝水的花就会死掉。爱喝水的花就会越来越漂亮;把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拍摄成录像,大家一起观看讨论,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通过幼儿的自省意识,反思自己的不足。
此外,身教重于言传,幼小儿童学习他人的主要方法就是模仿。因此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表现,如见到垃圾及时捡起来,用过的东西物归原处等。家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群体,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也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幼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是教师评价。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没有能力去评价自己或他人,对待自己的认识主要来自成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因为教师应该运用这一效用培养幼儿常规。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的语言多以正面鼓励为主。尽可能抓住幼儿某一点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如看到幼儿能够将碗里的饭吃的一干二净就要对这一具体现象给予表扬。
其次是同伴评价。在同伴的评价对幼儿是否得到认可和肯定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高过承认的评价。因此经常在餐后活动中,带领小朋友到评比栏,请小朋友选出今天吃饭较好的幼儿,并请他为表现较好的幼儿贴上贴花纸,幼儿得到同伴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满足和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
四、小班幼儿常规培养的措施
(一)各种标记的有效使用
小班幼儿对于成人的说教建立规则,是有难度的。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鲜亮的标记,贴在指定地点,加深印象。相信幼儿的体验比我们说的更加见效。
在各种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借助于各种标记的使用来巩固幼儿常规。
1.图像标记的导向作用
使用图像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措施,同时也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在家访时,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标记,老师当做礼物请幼儿选择,拉近了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教师拿出班级名单,然后贴在自己名字后面。从上学开始,幼儿的毛巾、水杯等摆放处,都是同一款标记。避免开学初教师花费时间去张贴幼儿照片,
2.巧借标记化解矛盾
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还处于自我中心的时期,所以很少能够关注他人。因此在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排队喝水时,因为僧多粥少,所以幼儿拥挤行为的发生比较常见。于是在幼儿生活中我们加入了图形标记。
如在幼儿座位分两种颜色,男女生各一种。教室内活动场地旁边贴上原点,幼儿的小椅子放在原点上;在喝水地方贴上小脚丫,并用箭头标注前进方向,幼儿在教师简短的介绍后,自觉遵守图形规则,喝水的队伍也会变得有序起来;把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开设专栏。如:正确的搬椅子、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我不哭……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之间在专栏里面相互学习、模仿,从而取得巨大的成果。
(二)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常规的培养
1.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常规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学习要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具一般选择实物进行。
如穿鞋子、穿脱衣物比赛,在竞赛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体验学会一样新本领的快乐。孩子在课堂的情景中,通过收拾玩具、物品,感受到自己很能干,会做很多事情。
2.在比赛活动中巩固常规
仅凭借教学活动取得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后可开展各种比赛活动来巩固幼儿的常规。
如开展“幼儿自理能力大赛。”在比赛之前通知家长的配合,邀请他们带着幼儿一起练习。点点妈妈说:最近一段时间太愿意来幼儿园,每天早晨一起来,就问妈妈今天星期几,可能感觉自己没有别的小朋友能干。所以天天晚上和孩子一遍遍练习拉拉链。在比赛的当天,点点小朋友取得了成功,孩子很骄傲的说:我真的很能干哦。阿麦是一位年龄较大的一位男生,他的妈妈怕儿子慢,特意准备了一件小棉袄准备在比赛中穿。因为鞋子的原因没有得奖,他说:我没有第一,这双鞋子我一直穿不好,我回家还要再练习”幼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在家里的练习、再比赛的过程,相信他们体验到了自己很能干,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3.抓住一日时机渗透常规
幼儿的常规蕴藏在一日生活中,也通过一日常规活动建立。
如在餐前游戏时,我会播放一些教育幼儿安静就餐、保持桌面、地面干净的故事给幼儿听。区域活动时培养幼儿常规的良好场所。开学初一段时间,我们班的幼儿习惯拿着玩具跑动,玩玩具的规则意识不强,椅子不能坚持摆放在指定的标记地方。在区域中开展了《送小动物回家》、椅子找标记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物归原处的习惯。
教师利用谈话活动时间玩悄悄话游戏,找一些简单的句子请幼儿一个挨着一个传过去,然后询问最后一个小朋友传话内容;餐前听故事,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4.巧妙激发幼儿养成良好常规的积极性
幼儿在常规方面,成人直接灌输,“教”的痕迹很重,幼儿只是一味的接受,这样的效果,幼儿是不快乐的。如:幼儿在拉裤子时候喜欢一起拉,身上的衣服裤子团成一团。每次都需要老师帮助整理。于是,抓住契机,和幼儿共同讨论:衣服要怎样穿的又整齐有漂亮。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试、拉,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发现虫虫穿的又整齐又快,在虫虫的示范下,大家的认可下:一件一件往上提,提好一件塞一件。通过自己尝试,自己制定规则,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相信印象肯定比老师教的深。
5.激励措施强化常规
贴花纸这一古老的奖励形式在幼儿园受欢迎的程度经久不衰,巧妙地利用奖励形式刺激幼儿有更大程度上的进步。妮妮小朋友吃饭很慢,教师设计“我是棒宝宝”吃饭评比栏,在吃饭有进步的小朋友贴上贴画纸。竟然很快把饭吃完了,在语言鼓励的时候会及时送上一个贴花纸,并请她自己贴到评比栏中,作为她不断进步的见证。
幼儿常规培养需要一个21天的周期。一些班级常规管理中的反复现象很大责任在于教师的坚持性和等待要求。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较依赖于成人的约束,一旦成人放松或停滞,幼儿的常规习惯也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
方法的使用固然重要,但是一些基本的责任、爱心和耐心更是我们要具备的。习惯是终身的事情,一个好的习惯需要21天的坚持。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从小抓起。
参考文献:
(1)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