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尤舒玥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都有千差万别的环境影响和生活经验,这就使每个孩子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是在学龄前,也就是所谓的早期教育。良好的个性发展对幼儿的交往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交往通常有善于交往和不善于交往,不爱交往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天生性格内向,孤辟型;二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自卑引起的。后者就是要通过实施者制定一套研究方案,并加以实施,使孩子树立自信心,从而懂得关注别人,乐意与人交往。《规程》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在自信心方面,要根据幼儿专长特点,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设练习和提高的机会。” 我班有这样一位孩子,自卑心理很强,不愿与人交往。我通过一系列的跟踪观察记录,实施方案,使这位孩子从自卑到自信,从而乐意交往,研究效果较成功。
该幼儿在园的特殊表现为:在园性格内向,不愿与同伴老师交往,做任何事对自己没信心,自卑心理强,很少与同伴交谈,动手能力一般,而且胆子小,她的语言发展迟缓,口齿不清楚。根据她的上述表现,我首先对她制定了一套个别儿童教育管理计划,根据教育管理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原因分析,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达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一
早晨,小朋友来园后都纷纷进区域去玩,悠悠来了,叫了一声“老师早”,就独自一个人默默走到小床边坐下,什么也不玩,我走到她身边低下头问她:“悠悠,到区域里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好吗?”她摇摇头,用胆怯的眼光望着我,我蹲下去问她:“你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朋友们玩呢?”她说:“她们不喜欢我的,我不愿意。”
原因分析:为了了解悠悠的真实情况,当晚我进行了一次有目的的电话家访,了解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她还不满二周岁的时候,一次,不小心把开水烫伤了她的右手,后来就留下了很难看的伤疤,待她稍大些,父母把她送到单位托儿所去后,那里的小朋友看见了都说害怕,不愿意和她玩,托儿所的阿姨也不喜欢她。后来孩子就不愿上托儿所,父母为了少让孩子受到别人的岐视,就不让她与别的孩子玩,整天把她关在家里,为了弥补孩子,父母更疼爱她,因此逐渐地排斥别人,特别是小朋友或陌生人,一直到上幼儿园,而她却也形成了这种孤僻,畏惧的性格。
培养策略:我们知道孩子的个性就是在3到6岁关键期形成的,但往往我们这些成人的举动却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旁人的一言一行,造成了孩子的自卑感,扼杀了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同时也没有及时给孩子创造交往的环境,封闭了孩子交往的能力。首先,我积极与家长配合,同步进行,引导她与他人交往,给她创设环境与机会。我用比常人更多的爱去关心她,一有空就与她说话、聊天、谈她喜欢的事,让她与我更亲近,并且知道老师很喜欢她。一次,她不小心把大便弄在身上,她当时很害怕,我安慰她说:“没关系,老师帮你把裤子脱下来,然后用热水洗干净就没事了。”她点点头,我帮她擦好后,让她睡在床上盖好被子,她委曲地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我走过去说:“没关系的,老师不会怪你,老师帮你去打电话给家里,叫你妈妈拿裤子来好吗?”她点头说:“好的。”我给她妈妈打了电话,她妈妈一会儿就来了,很感激我,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小朋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悠悠笑了,通过这件事,悠悠与我更亲近了,在她每做一件事时,我都用鼓励的口吻表扬她:“悠悠,你做的不错。”每当这时,她都会舒心地笑。同时,她的父母也积极和我们配合,平时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到附近商店买油、盐、酱、醋、拿牛奶等,并且告诉她要主动与别人打招呼,要很有礼貌地讲清楚要买什么东西,刚开始,她也要大人陪同,现在她能主动去买这买那,胆子也更大了。
案例二
今天,第二节是手工课,泥工《军舰》,小朋友们根据我提出的要求,正在专心致志地捏着橡皮泥,大概过了一半时间,突然,沈雨祺大声地叫了起来:“悠悠,真笨,到现在还没有会捏。”本来小朋友都非常安静地制作着,被沈雨祺这么一叫,大家的眼光齐唰唰地看着悠悠,悠悠的脸一下了子红了,差点儿要哭出来。
原因分析:悠悠小朋友为什么在动手制作方面比别的小朋友速度慢,据我分析是可能由于她的手受伤后,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平时操作机会少,逐渐地她的动作就变得缓慢,而且手的力度也受到影响。
培养策略: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有积极关注的要求。即儿童对诸如温暖、同情、关怀、尊重以及被子人承认、接纳的需要。换句话说,儿童首先需要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好印象,然后才会对自己有好印象,同时也就对自己有信心。幼儿高兴时需要你分享他的快乐,伤心时需要你的理解与鼓励,无助时需要你同情与慷慨,犯错时需要你诚恳而耐心的开导。
我见此情景,赶紧用眼神阻止了沈雨祺,然后走到悠悠身边,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对小朋友说:“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一次不小心用开水烫伤了手,留下了一道伤疤,由于烫伤后,她动手制作时速度就变慢了,但她从不落后,坚持把老师交给的任务完成,她还坚持上少年宫学画画,锻炼自己的手臂力量,所以她现在的画胜过其他小朋友,你们说如果她是你的同学你会怎样做呢?”小朋友们都举手说:“我要关心她。”“和她做好朋友。”“她有困难要帮助她。”……我说:“其实这位小朋友就在我们班,她叫悠悠。”小朋友们都对她投去了钦佩的目光,沈雨祺赶紧说:“对不起,我们一起来做军舰吧。”悠悠舒心地笑了,点点头,又用感激地眼光看着我,我知道这次又无形地给她树立了自信心。
案例三
在老师组织全班幼儿进行活动时,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在积极参与活动,举手上来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只有悠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着大家,默默听着其他小朋友的回答。当老师说到“悠悠你也来说一说好吗?”悠悠显得很紧张,小脸涨得通红,回答的声音也很轻很轻,老师还没有进行评价,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
原因分析:李雨涵由于平时比较内向,又缺乏自信心,所以很不乐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当大家的目光集中在她身上时她就会很紧张。她也不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只是愿意远远地观望其他人活动。
培养策略:在参与活动中,让自信心不足的李雨涵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她,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并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树立自信心。首先,创设被人承认、接受的自然过程。幼儿对于成人的评价看的很重要,常常当作自己表现好、进步的依据。所以,在任何一个活动环节里,我大多用肯定、鼓励的语气与她交流。如悠悠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我就让她做小老师,教其他幼儿穿脱衣服、叠衣服、叠被子等等,都能听到我对她的鼓励:“你真棒。”在积极的肯定中促进幼儿心理素质不断进步、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情绪。为她提供合作的机会,体验合作的成功感,交流的快乐。使她感到我能行,我自信。
针对悠悠身心缺陷,我认为应该先让她感受到来自老师对她的温柔、友好,例如给她梳梳好看的辫子,与老师一起给幼儿发水笔,在丢手绢游戏中,她先来。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她的自信心。在合作中,安排悠悠与能力较中性的、良好的幼儿一起,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这样在别人获得成功的同时,她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在活动后,让他们相互学习,交流评价,在被老师与同伴承认与接受的气氛中,悠悠的积极情绪会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和新生的自信心便会随之增强,在以后的活动中也会主动起来,使之主动性得到提高,巩固了自信心。
总述:每班都有特殊表现的儿童,让我们共同探讨、研究,多给孩子一个信任的空间,让他们自由交往,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将来能适应这个竞争的社会。为此我总结采取以下方法,可以较好的帮助这些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一)家园合作,积极关注,培养开放的性格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转变家长教育方式。
俗话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样,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作为家长,首先要审视自身的原因,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开放的、宽松的、温暖的家庭气氛,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样重要。不妨放下手中的家务,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带领孩子走出家门,和周围的孩子成人相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喜好、好恶,在与其玩耍、交谈阅读时觉察她,从中记录孩子的性格倾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
2.教师给予积极关注和信任,在集体中建立自信。
我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就告诫人们要“相信儿童,解放儿童”,坚信孩子“行”,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第一要诀,是孩子良好性格塑造的关键。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让孩子从教师的态度,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赞赏。教师还应积极创建健康的育人环境,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失时机地教育幼儿在集体中能懂得接纳他人、赏识他人,在班级形成一种互相关爱,互相鼓励的氛围。如开展“你是我的好朋友”结对子活动活动,用实际行动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小伙伴,使他们在感受集体的温暖的同时,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
幼儿时期,同伴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其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因此能否受到同伴和集体的尊重,是影响幼儿自我肯定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现在的幼儿中却普遍存在着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因不会交往而受到同伴群体的排斥和拒绝,从而感到孤独,缺乏自信的现象。
1.教师就要鼓励这些孩子多与同伴交往,要教育同伴接纳他们,关心和爱护他们。
2.教师也还必须注意教给这些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如在游戏中要合作、不独占,同伴之间要分享、谦让,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等。
当孩子看到自己能友好地与人相处,受人喜欢,能设法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她便感到自己是能够胜任一切的,自信心在无形中就培养起来。
(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合作的成功与交往的快乐
1.创设被人承认、接受的自然过程。
幼儿对于成人的评价看的很重要,常常当作自己表现好、进步的依据。所以,在任何一个活动环节里,教师应该用肯定、鼓励的语气与幼儿交流。如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强,就让他做小老师,教其他幼儿等等,并鼓励说:“你真棒。”在积极的肯定中促进幼儿心理素质不断进步、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产生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情绪。
2.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体验合作的成功感,交往的快乐。
使幼儿感到我能行,我自信。针对幼儿身心缺陷,我认为应该先让她感受到来自老师对她的温柔、友好,例如和她聊聊天、帮助老师一起做事。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然教师也还必须注意教给这些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在合作中,安排这些孩子与能力较中性的、良好的幼儿一起,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这样在别人获得成功的同时,他也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在活动后,让他们相互学习,交流评价,在被老师与同伴承认与接受的气氛中,他的积极情绪会在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体验到被同伴接纳和新生的自信心便会随之增强,在以后的活动中也会主动起来,使之交往主动性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