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结题课题>>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汪田田-幼儿园社会体验性活动的一般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2-10-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幼儿园社会体验性活动的一般模式探究  

汪田田  

[摘要] 体验是让幼儿在体验中反省,其感受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在交流和讨论中实现道德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进而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社会性体验活动的四个步骤理清各步骤的目标以及目标指导下的具体实施策略,最后总结出社会体验性活动的一般模式。为体验性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深化,让体验性活动成为幼儿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  

[关键词] 社会  体验性活动 一般模式   

社会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其教育的最终要落实在幼儿的行为中。而行为的落实则是幼儿内心的呈现,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知其然的同时,更知其所有然。只有当让幼儿从内心萌发出认同和需要时,他们才会在行为中自然而主动地体现出来。  

社会性体验活动是以幼儿的体验活动为基础,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感悟、触动幼儿的内心。自然而真实地带动幼儿行为的跟进和改善,进而收获一些能为其一生发展奠定基础且具有引导和指导意义的价值观和行为策略。  

一、在充分体验中激发兴趣,为交流奠定基础  

(一)体验的来源  

幼儿体验的选材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脱离幼儿实际的体验无疑是隔靴搔痒。虽然幼儿也能获得正确意识的启蒙,表达出正确的行为策略,但其体验不能触动幼儿的内心,所以起不到的影响。  

1. 来源于幼儿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社会性体验活动是渗透性与随机性教育的结合。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随机捕捉幼儿的生活片段,发现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跟进教育。  

小班体验《排队》来源于是幼儿户外运动--玩滑滑梯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绝大多数都对滑滑梯感兴趣,在玩的时候经常出现玩了一次赶快又跑到前面接着玩,完全不顾后面还没玩到的孩子。教师也介入提醒,但效果甚微。于是教师组织开展了小班体验活动《排队》。  

2.来源于幼儿的发展需求  

幼儿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教师选择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针对幼儿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其发展的教育目标。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之一是:该年龄段有了合作意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个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游戏。针对这样的目标,大班在户外运动中组织开展了各种体验性合作游戏,如棒球、足球运动等等,后期在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如何合作等,促进幼儿团体意识的养成和合作水平的提高。  

(二)体验的载体  

体验的载体是幼儿体验的平台,主要包括游戏体验和故事体验两类。  

1.游戏体验  

幼儿是天生就喜爱游戏的,他们在游戏中全身心地投入,没有戒备。能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  

民间游戏《抬花轿》是三个人玩的合作游戏,大班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能力层次显露无疑。有些幼儿还未找到一起玩的三个人;有些幼儿还在为怎么抬起来摸索着;有些幼儿已经能顺利抬起来了。因此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幼儿资源进行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故事体验  

故事中蕴含着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绘本故事中,图文结合,很容易唤起幼儿对绘本中情节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同身受。  

绘本故事《南瓜汤》中,对于煮汤的行为,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有明确的分工,因而合作的十分完美。但但后来出现分工错乱,事情变得乱七八糟。幼儿在听取故事后的讨论中,能进行问题分析、找出策略,并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加以运用。  

(三)渲染体验的氛围  

在体验的平台中,为了让幼儿能够充分体验以为自己后面的教育主题做铺垫,教师往往要利用一些策略来提升体验的氛围。  

1.表扬  

表扬是对幼儿正面行为的强化和赞美。是对在体验游戏中成功幼儿行为的肯定,这种肯定让幼儿在体验中得到了满足,为接下来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抬花轿》的体验游戏中,对于已经抬起来且能顺利行走的幼儿教师给予表扬,如:你们已经抬起来了啊,真了不起。  

2.鼓励  

幼儿教育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因此在体验游戏中,为了激发幼儿体验的兴趣,教师要多多鼓励。这种鼓励多是对幼儿行为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强化。  

体验游戏《搬过来,搬过去》中,两个人双手绑紧后分别去喝两边的酸奶。其中一组幼儿想到了办法让一个人先喝,喝完再过这边来让另外一个人喝。教师及时鼓励:你们想到了轮流的办法所以成功了,真是个会谦让,为对方着想的孩子。  

3.激将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尽快体验起来。教师可尝试用激将法,大班尤其适用。如教师的语句:有点难,敢挑战吗?  

4.提醒  

对于一些与体验的主题无关或游戏有障碍时,教师可进行适当提醒。如在游戏中个别幼儿站着不动,教师可提醒其进入到游戏中来。  

二、在主动交流中总结方法,实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交流是幼儿进行经验交流、进行同伴互学的有效方式。  

(一)交流的形式  

无论是大、中、小班幼儿都因其年龄较小,需借助于一定的实物来唤起回忆、进行一定的提醒等。因此在交流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年龄段利用不同的交流媒介,同时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  

1.视频  

视频的交流多用在交流前,利用播放视频再现幼儿游戏体验时的场景。特别是小班和中班的幼儿,由于其处于直观和形象思维阶段,视频的辅助手段可以起到促进幼儿交流的作用。  

小班《一个跟着一个走》体验活动中,教师在幼儿体验中拍下来幼儿在玩滑滑梯时插队等不会排队的现象,在游戏后播放给幼儿观看,幼儿在看到场景后立刻开始指责图片中不会排队的行为。教师再通过询问被插队幼儿没玩到的心情,因势利导激发幼儿排队的需求。  

2.图片  

图片多在交流中使用,帮助幼儿记录总结出来的经验。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幼儿重复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经验交流、巩固和强化幼儿互学的经验。  

大班体验故事《搬过来、搬过去》中,教师将幼儿分组,然后让幼儿就将打印出来的长颈鹿与乌龟生活在一起不方便的图片进行小组交流哪里不方面。交流时每组幼儿都将自己小组内的图片内容描述的形象生动,更加激发大家要为长颈鹿和乌龟关系的协调想办法。  

(二)交流的步骤  

1.说出内心的感受  

1)引出方法的阐述  

只有在感受认同后,幼儿才会有了共同感受下的交流做法,找出问题等行为跟进。  

体验游戏《抬花轿》  

游戏体验后,  

T:感觉怎么样?  

C1:很好玩。  

C2:很刺激。  

C3:好累啊。  

T:听你们这么说,我真的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玩的。  

幼儿开始踊跃阐述自己的玩法。  

2)激发内心的需求  

在感受的交流中,当幼儿的负面感受唤起认同感时,会激发群体想要解决和改变的意识,当内在需求被激发时,接下来改善的动机就会更加明显。  

小班体验《晚安,猫头鹰》开始部分,教师将班级中幼儿区域游戏时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小朋友们听。  

T:听到这段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C1:吵死了。  

C2:我的耳朵快受不了了。  

C3:太难受了,我要告诉他不要吵了。  

幼儿不仅有了对事物的直观感受,甚至已经出现了想要解决的意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一起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2.问题解决  

感受后是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这时大家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所以同伴互学可以起到作用。  

大班体验《盲人和瞎子》,当幼儿切身体会到瞎子和盲人的不方便时,则开始表示出对盲人和瞎子的同情,并表达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对待他们。  

3.意识提炼  

一个体验活动不是单纯为了找到这个游戏或者故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是为了明白一个正确的道理,唤起一种正确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游戏《抬花轿》中是为了让幼儿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因为每个人都能为对方着想,所以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会商量、会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体验《晚安、猫头鹰》是为了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会打扰到别人,带来不便,在这种意识下愿意轻轻讲话、轻轻走路等。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积极、活动、发展着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发挥。因此在体验游戏中更要激发其内在生命力,在这种生命力的引导下行动。  

三、在指导下再次体验,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这一轮的体验不同于第一轮体验,它是强化体验,是对前面的共同价值观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的验证,所以要让绝大多数的幼儿有成功的体验感受,这样对于以上总结出来的内容才会得到巩固和强化。可分为故事后的行动体验和游戏体验后的再次游戏体验两种。它需要教师首先关注幼儿在前面的体验和交流后幼儿是否能带着上面总结出的价值观和方法进行体验。其次关注幼儿运用的程度。对于运用的结果可有两种呈现方式:  

1.正面表扬  

对于取得成功的幼儿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了带来的快乐。在这样愉悦的情绪体验下,幼儿后期的价值观和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当然后期更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和督促。  

2.同伴互助  

对于不成功的幼儿,其教育策略要视情况而定。如果幼儿的问题较多,教师可请一组较成功的幼儿交流成功的经验或进行直接示范,然后再请失败的幼儿再次尝试。对于已经有了正确的意识和方法、但运用不熟练的幼儿,教师可进行语言鼓励。  

四、在提升感受中迁移,运用生活  

此环节是对前面体验以及交流的延伸运用,是提升幼儿在此体验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1.故事迁移  

展示绘本故事内容,让幼儿一起解决绘本故事中出现的问题。  

体验活动《抬花轿》中呈现故事《蚂蚁和西瓜》。教师讲述故事情节:一只蚂蚁看到一大块西瓜,想运回家。教师呈现最后蚂蚁把西瓜搬回家的图片。  

T:蚂蚁怎样合作把西瓜搬回家呢?  

C1:一起合作。  

T:怎样合作?  

C2:叫来好多蚂蚁。  

C3:一起分工  

C4:可以先吃掉一些  

C5:一起抬回家。  

……  

2.行为迁移  

社会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在行为中的,因此在体验活动后让幼儿在行为中运用已知的经验显得很有必要。  

体验活动《我是小海军》,最后要求幼儿一起合作将一个老师抬起来。孩子们按照之前总结出来的方法商量想办法、然后分工,借助于教师预先准备的毯子将另一名教师抬了起来。  

3.生活运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幼儿社会适应良好。因此具备一定的生活解决能力很重要。幼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习得以及各种情感的感受和表达都是为了在生活中的运用,以为其顺利踏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而社会体验活动的结点更是为了幼儿从容地生活。  

小班体验活动《排队》中,最后一个环节迁移拓展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于教师“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的提问,幼儿能说出喝水、小便、游戏等一些需要排队的环节,教师也随着幼儿的回答用照片的形式一一展现幼儿在各环节排队的场景,从而鼓励幼儿要会等待,有序排队。  

幼儿园是启蒙阶段,因此对于为他人着想等意识范畴的内容只是让幼儿有最初的意识启蒙。更多的在于对于其具体行为的指导。而只有幼儿内心感受到有需求或领略到这种意识时,他们的行为才是由内而外,自然表现出来的。其次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不是通过一次体验课就能够习得的。需要教师不断提醒和督促。因此后期还需要家园之间通力合作,共促幼儿在体验中改善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 玛利娅·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主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周稽裘、虞永平等 《从理念到行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