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结题课题>>过程资料>>文章内容
汪田田-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2-10-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偶得  

读者:  汪田田                             课题组: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  

作者  

   

学习内容  

社会领域  

杂志名称  

或书名  

《从理念到行为》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页码  

   

  

  

  

  

《纲要》中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且最终落实在幼儿的行为上。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且最终落实在幼儿的行为上。如何选择社会教育内容、又如何将教育落实在幼儿的行为中成为教师不断探讨的话题。培养幼儿自主的意识和行为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其在幼儿园的表现主要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此教师们也在创设各种平台给予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如下午点心幼儿自己来盛。如何让自己盛点心成为教育可利用的重要价值,可尝试以下思路。  

一、发现问题,一日保教环节选点  

幼儿对于第一次尝试盛点心十分感兴趣,起床后整理完毕都自己来做。一段时间后呈现如下现象:  

1.不会拿勺子;   

2.盛到碗里的都是汤水,幼儿可能会端着汤水走或从碗里倒出来;  

3.洒掉。或洒到手上,或洒到身上。  

二、解决问题,同伴资源互切磋  

1.拍摄现场,提供交流支架  

整个幼儿园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需要借助于学习支架看照片或录像来唤起幼儿的经验。幼儿对于我的拍摄习以为常,所以依然从容地盛点心。  

2.回放现场,同伴资源互动  

因为是针对幼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要让幼儿从自身感受的角度阐述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带来什么不便、有什么方法解决这样一个思路。  

1)观看视频,肯定。  

师:看看我们刚才盛点心的录像,有哪些行为是值得表扬的。  

幼:**抓勺子的方法很对。**一直排队,耐心等待。  

观看视频验证,教师给予肯定。  

2)再次观看视频,讨论。  

讨论的话题主要有两类,可结合在一起讨论:  

讨论话题一: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大胆说一说。  

教师点到相关内容,或出示相关图片。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幼儿在端碗回桌子边的路上洒掉的现象。询问洒掉的后果。绝大多数幼儿都出现了洒汤的现象,所以都十分踊跃回答。一些幼儿从对食物的爱惜角度说洒到地上浪费了,很可惜;一些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说到洒在地上别人会不小心滑倒;还有一些人从自己的角度说烫,很疼。不管怎样,洒汤的行为带来的是不好的后果。一些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己说“我总是盛到汤”、“馄饨太滑盛不到”等内容  

讨论话题二: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  

此环节同伴差异资源的利用更加明显。对于洒汤的原因,幼儿主要从盛的太满了和被别人挤到了两个角度来说。对于如何做,他们说要少盛点、走时两只手平平地抓着碗。  

对盛点心时方法的讨论幼儿的点子无外乎三种。一种是看着有馄饨的地方,使劲往下一挖;一种是将勺子靠进盆边,稍微倾斜过滤一下水(这是模仿教师惯常的做法);一种是拿勺子的方法。可请幼儿进行示范。  

三、巩固经验,策略多元运用  

幼儿的知道不代表可以做到。要使教育效果在幼儿行为上显现,还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策略进行巩固。  

1.在幼儿盛点心时不断提醒幼儿回忆并运用之前讨论出来的方法;  

2.再次拍摄,互相纠错。同时同步解决新问题;  

3.及时表扬好鼓励。  

真正发挥自己盛点心对幼儿自主意识和行为的促进作用,树立幼儿在此方面的自信,一方面要让幼儿有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自主建构做某件事情的具体方法,提供相应的自主支架,否则导致幼儿意识和具体行为之间的脱节,效果适得其反。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偶得  

读者:  汪田田                             课题组: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  

作者  

蒙台梭利  

学习内容  

蒙台梭利关于又准备的见解  

杂志名称  

或书名  

《蒙台梭利幼儿科学教育方法》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页码  

   

  

  

  

  

   

教师要在“有准备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给儿童更多的自由和活动的权利,并在组织得井然有序的自由活动中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提高。教师营造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意识和行为。  

  

   

  

   

  

   

  

读《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以下简称《蒙》),再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忏悔的旅行。《蒙》中指出:教师要在“有准备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给儿童更多的自由和活动的权利,并在组织得井然有序的自由活动中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提高。教师营造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意识和行为。  

1.“疲惫”的依赖  

成人中普遍存在一条自然法则:最大效益法则,即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当他们看到幼儿付出巨大努力但收效甚微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干涉。  

每次上折纸课时,总有一些孩子无论是通过集体教授还是个别指导都还是不会。因为教学实践较短,我就帮他们折,让他们在旁边看。然后问一句:会折了吗?孩子也都回答我说会折了。慢慢地,不会折的孩子越来越多。一次我们根据中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特点,设计了折纸《青蛙》活动,我刚刚讲解完青蛙的折法,孩子们便蜂拥而上:老师,我不会,你帮我折……于是我又投入到帮他们折的大潮中去。  

事后反思:是我让这群孩子慢慢把我当做依赖。所以我在极力控制自己不去干涉的同时,开始提供给幼儿有准备的环境,如用步骤图进行示范,就像《蒙》中用地球仪来解决幼儿关于地理问题的案例一样。在折纸活动中,我用步骤图来解决孩子学习折纸的问题。其次利用同伴差异资源互相交流学习,最后把青蛙折纸的材料投放折纸区域,这样孩子们就可以继续在区域内发挥余热了。  

二、“蜗牛”的束缚  

《蒙》中指出:幼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从事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活动,无粗鲁行为,这是遵守纪律的表现。在操作活动中我们无数次遇到关于纪律的问题。  

科学活动《蜗牛》中,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和合作意识,教师为每三位幼儿准备一只蜗牛进行自主观察和讲述。教师预料到幼儿会触碰蜗牛,故要求:幼儿不要触摸蜗牛(触碰后蜗牛缩至壳中,延长观察效果)。但仍有一些幼儿按捺不住好奇……教师又规定:只能看,手全部藏到后面去。整个观察过程中幼儿手背在后面显得滑稽可笑。少数幼儿实在按捺不住好奇,马上又被其他孩子告状……  

显然孩子们已经无心再去享受这场探索之旅了。本案例中教师的“不许”、“不让”是教师师本位下的自我服务,扼杀了幼儿从事自主的智力探索活动。幼儿在虽授权但未放权的状态下所形成的认识反而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就是放手让幼儿成为主动探索的主体。心理环境上明确任务。给幼儿一个明确的观察任务,让每个孩子在观察中都有事可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其次在物质环境给予载体。提供给幼儿记录表,让幼儿根据记录表有目的地观察,同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以便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整个过程,教师静观其变。观察前,《蒙》中对教师的为与不为也给出了建议:教师要指出幼儿哪些行为要绝对禁止,哪些行为要逐渐禁止以及他们必须做的行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慢慢地辨别清楚好与坏。从事与观察活动无关的事项如幼儿之间的相互打闹和推挤是要绝对禁止的。对于幼儿用何方式来观察那是幼儿自主决定的。  

3.“高位”的规则  

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曾说过: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发自个人内在的自我控制。如何激发幼儿个人内在的自我控制,在《蒙》中得到了答案: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幼儿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教育中药成为自己的主人,则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对于区域活动,总是问题不断。如旸旸虽然看到自己喜欢的建构区人已满,但仍围在边上不肯离去。后来趁其他孩子不在意偷偷遛了进去。我看了他一眼,暗示他违规了,于是旸旸起来走了。王钰童来告状:老师,剪纸要放在这个框里的,丁丁没放。我赶快去提醒丁丁,剪下来的废纸要放在框里,丁丁听了捡起来放框里了。每天我都在这样的状态下解决这样的问题,但问题从来都没有间断过。  

中班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他们对区域游戏的规则有遵守的意识。但为什么总是问题不断?细细想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太强势。一方面所有的问题都直接由老师来解决,并没下放到孩子中间去,其次规则都是讨论一下,并没落实在幼儿看得见的地方,充分体现了环境的准备不足。在参阅《蒙》书后我的改进是还原幼儿现场,组织幼儿观看交流,将交流出来的规则结果请幼儿画下来,然后张贴在相应的区域边,让每个进区的人都能看到。  

蒙台梭利教学法强调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天性就意味着要给幼儿营造宽松自主的环境,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在本质上必须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察觉幼儿不同的体能状态;二是鼓励有益行为。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则需要投射到孩子中去,不断地实践。  

   

银河幼儿园教师读书偶得  

读者:  汪田田                             课题组: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生命教育的行动研究  

作者  

蒙台梭利  

学习内容  

关于体验性活动的选择和组织  

杂志名称  

或书名  

让幼儿在体验中进行社会学习  

发表日期  

或出版时间  

   

页码  

   

  

   

  

   

  

   

  

所谓“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学习是指课程内容源于学习者的真实世界。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或模拟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在活动中看、听、闻、问、做。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验学习模式给幼儿社会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体验学习符合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 “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可以说,社会学习过程就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外在表现向内部品质转化的过程。而体验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条件,幼儿需要在体验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

在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交往准则的过程中.教师先是告知幼儿应该怎么做,而后引导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使外在的规范、准则内化为意识和行为。如: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习过马路应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规则后。更应该为幼儿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让他们具体实践与感知,探索和体验过马路时究竟该怎样“红灯停、绿灯行”,从而将交通安全知识内化为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

()体验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社会学习的效果

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幼儿了解社会。更好地生活。体验学习能激发幼儿运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各种感官去主动感受生活,自主发现问题,积极调动自身原有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使生活经验得以进一步拓展和充实,形成良好的适应生活的能力。而且,体验学习让幼儿的社会学习内容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突破领域立学习的界限。与其他领域学习相互渗透和联系,从而促进社会教育领域培养目标的达成。

()体验学习有利于社会教育指导策略的转变

体验学习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因此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指导策略运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社会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帮助他们确定体验的内容或提供真实或创设类似社会生活的情境,支持他们观察社会生活。发现或产生促使他们思考的“真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协助幼儿整理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生活经验。

  

   

  

   

  

   

  

体验性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得而知,如何选择体验性活动的教学点以及如何组织成为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首先观察幼儿一日活动,折取教学切入点。  

社会教育是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因此社会教学点的选择要教学点的选择要从兴趣入手,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观察发现。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对幼儿教师提出的专业素质之一是对幼儿的活动静观其变。在教学点的选择上也要求教师具备这一素质。在活动中你会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户外活动环节,孩子们自发组织两人抬一人的“抬花轿”游戏。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样的合作游戏中。其中一些人抬得起来,玩的很好;一些人总是会摔跤,倒在地上有时哈哈大笑,有时摔疼了也龇牙咧嘴。说到底抬花轿就是合作的问题—三人合作。  

其次了解幼儿活动基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点的分析要从幼儿和教学点价值两方面看,其中教学点价值的折取要根据幼儿而定。幼儿的基础是要在幼儿的实际行为中获得的。所以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行为。  

抬花轿过程中,由于合作水平有以下情况:  

玩不成:组不成队(3人)、(谁抬谁坐)商量不一致;  

玩起来了,但摔跤:无方法(握手)、不会配合、难坚持……  

玩起来了,稳定:有方法、坚持。  

提升的价值点:会玩抬花轿,体验中构建合作玩的经验,感受合作的要义(为他人着想下的行为调整和配合)。  

此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基础确定教学目标。  

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大班幼儿学习特点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这样的教学点来源于一日活动中,且问题来源于具体的活动。所以体验式学习是最适宜的方式。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让幼儿现场再来玩一次,也可以借助于录像回放。抬花轿的游戏可以现场再玩一次,从体验中也可以看到所面临幼儿玩的基本情况,再来决定接下来的教学方向。基本的学习路径是体验、呈现已有经验交流,学习新经验再体验,形成新经验运用新经验。  

最后体验幼儿心理特点,梳理教学环节细节  

交流的内容是本教学活动的重点。多是利用同伴之间的差异资源进行互动、互学。一般体验性活动后的交流多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先扬后抑再引和从结果倒追过程。  

幼儿体验后最急切想表达的就是自己抬的情况,特别是抬起来的幼儿。因此交流要遵循先扬后抑再引的原则。交流的思路是结果追过程。  

1.哪些人抬起来了?怎么抬的?  

2.为什么这样做,心里怎么想的?  

3.还有什么问题,说说看。  

一方面抬起来的人分享经验,让不会的人会。另一方面幼儿表现出来的合作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所以在追问“心里怎么想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的行为变得有意识。如从幼儿的交流“手这样抓是为了抓得紧,不会松开,坐的人不会摔跤”中提升为了保护坐的人,所以这样做的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从“我们手抓抓紧,坐的人抱住我们的脖子”提升合作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等。  

到这基本上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已经确定了。社会活动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所以行为的落实是最根本的。所以无论是针对教学活动本身,还是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了新的体验活动,都需要让幼儿有应用的过程。当然社会活动的教育效果并非一日之功,所以可遵循上述思路再次寻找教学点实施,在幼儿的日常行为中不断强化和巩固。相信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天教育的效果会体现出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