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结题课题>>过程资料>>文章内容
银河幼儿园呵护文化下的行政、教育集体研讨会(六)
发布时间:2012-11-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参与人员:吴亚英、薛丽亚、陈美英、王彦、徐志国、陈静、夏缨、吕慧华、唐慧琪、刘亚、葛怀静、王静、王辉,汪田田、王禹、高丽泽等列席  

会议时间:2011311  

活动主题:小四班半日常规活动调研  

会议内容:  

吴亚英:今日小四班调研的亮点?  

徐志国:1、区域游戏的设置、材料的投放、前期操作的作品,可以看出教师用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如科学区小猫钓鱼、绘画区我的小窝,前期的作品保留可以看出幼儿的动态发展过程,孩子边涂色边讲述方位;2、区域游戏中幼儿的能力不错,我的小窝不仅会涂色还会评价、能力强的孩子会指导能力弱的孩子;3、教师用暗示的符号,如钢琴声音的信号让孩子收玩具,一看就是长期坚持下来的;4、拼图游戏区是由难到易,符号年龄特点要求,有468幅,孩子是先观看后操作,说明教师很讲究操作的序。

王静:1、思维的创新性很强,如小巧手可以做拼图,我在哪里的花园宝宝的娃娃运用玩具包装,头像放在台上穿项链;2、材料提供有层次性,如串珠有大孔、小孔,拼图有张数不同之分,剪长条有宽、细,3、教师能关注到孩子。

陈静:1、以幼儿为主体贯穿活动的组织,教师语言的趣味性,如小脚关关门、泡泡糖粘在嘴巴上、小伞撑起来,规则很有趣;2、规则明显,如洗手时有意识地去走飞机跑道;3、自理能力的提升,如会洗手、擦手,菜碗和饭碗的摆放位置,进餐习惯也有进步。4、小小值日生的启动,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陈美英:1、三场调研的感触不同,年龄段不同表现不同,实施过程中的不同点,从教师的精神、教法等的渗透;2、用音乐来提示,把老师解放出来,休息、进入教室等用音乐贯穿始终,用音乐的节奏渗透到习惯中;3、区域活动内容丰富,教师设置很用心,以后可以从探究性的行为入手;4、幼儿愿意和教师交流;5、教师对幼儿行为处理的细节上,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唤起幼儿的规则意识。

王彦:1、准备上对教研很认真,从前期的工作和今天的现场,三位教师充分精心的准备,材料的准备很充分,可以看出用心和认真的态度;2、作为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信任和支持,把新教师推在前方,和师傅的用心是分不开的。

夏缨:1、区域布置丰富、有趣味性,不仅表现在今天、是长期的;2、孩子是自主选择的,当孩子不知所措的时候,教师适当引导;3、区域活动的评价和大班不一样,大班的评价有一种结果,小班追求的可能是一种合作意识,和谁一起玩等;4、户外活动时教师到了孩子中间一起参与运动,也是一大亮点。

范小丽:1、准备充分,平时交流时对班级管理中较为混乱的环节进行交流;2、孩子的各环节的规则意识较好,教师只要琴声或轻生语言就能控制幼儿;3、教师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插牛奶袋;4、细节,盥洗时能提前进行分组,一部分先洗,看起来比较有序;5、教师关注面比较广,教师进行适时的交流和指导。

徐秋:进餐前能够主动洗手、洗完手养成握紧手的好习惯;进餐中,教师能够轻生细语指导幼儿进餐,进餐后幼儿能把两只碗轻放。

刘亚:晨间接待教师和幼儿很亲切;交流时很亲切;各环节渗透有序,选择适合小班的手指游戏;孩子间的相互评价和指导,方法讲给同伴听;幼儿能够在进餐时安静等待。

王辉:1、氛围:轻声细语、小桥流水,用情境、符号、音乐等帮助幼儿建立常规规则;2、区域:适合小班,时间短、品种多、流动快。

黄超:孩子在区域的环境中自娱自乐。

薛丽娅:1、孩子主动进入游戏状态,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和孩子之间有效的互动,可以看出教师营造的课程环境、教师的鼓励;2、幼儿对音乐信号的认可度和执行度。

吴亚英:1、被调研者准备的提前量,两位教师区域活动和户外运动中,区域活动中是一个行者、听众、偶尔是指导者,户外运动时也是,进入集体教学时就 成了 老师,非常重视活动中的衔接;2、参与调研的成员,关注的目光大部分都能聚焦到孩子身上,放低自己与孩子同乐;3、评析的角度切得很好,孩子怎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大家都要思考小中大的不同、层次感;4、小班孩子对这么多人不胆怯,孩子的天性只要在适合他的状态去呈现时,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专注当下。

吴亚英:哪些地方需要优化?

吴亚英:1、常规是谁做的?孩子是被动做还是主动的坦然自如?在小班时,规则的语言要怎样说?教师的站位?姿态、语气?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常规内化、执行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是有好处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做什么?怎么做?2、幼儿自主管理时,还可以放开一些,一是排队与行进,教师要站在安全系数最低的地方去观察,在排队等待时教师的行为要把自己放低,以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二是搬动桌子,孩子可以搬吗?地上做一些标签;三是餐桌上是否可以提供两块擦桌子的毛巾,备用吸管孩子可以自己去拿。教师可以巧妙偷懒,但孩子管理能力一定要强。

黄超:在孩子户外活动听音乐可以再适当加强。

王辉:1、区域活动的优化,材料的使用有效度,如小猫钓鱼的鱼的分类;2、幼儿插吸管要关注吸管的方向、握的位置、牛奶袋的摆放等细节;3、讨论户外运动后孩子最需要做什么?

大家:喝水、休息,聊天,放松。

薛丽娅:1、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是有意识还是有意义的?孩子户外活动后的交流分享,怎样让这一块也能产生意义,让孩子身体上休息时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的交流。2、关于安全问题,如何进入课程中,是否在户外活动评价中可以介入;3、教师的操作和行为上可以进行优化,统筹、分工,如餐前准备,擦桌子、洗手、组织工作,如何进行统筹?如三个人分工,一人擦桌子,一人护理,一人进行提醒。时间上是否可以统筹。4、教师之间的配合是否可以优化?如早上孩子来园时教师的分工。对孩子的关注,在面向全体的情况下再来关注个别。5、琴声是控制信号,如何进行操作?信号给予孩子时,价值在哪里?如果是收东西的信号,一遍可以进行提醒,如果收好是三遍,一定要在三遍内收完。6、安静、愉悦的进餐,是什么状态?有食欲、可以小声交流,喝牛奶或是吃饭总有孩子是不喜欢的,心理的愉悦,老师的干预行为在哪里?对于不喜欢吃的孩子教师可以在餐前进行干预,如报菜名,在进餐中进行鼓励,愉悦进餐真正成为内心的愉悦。

刘亚:小组长不管是谁都要有始有终。

徐秋:1、餐盘的用处,体积太大,不太适合,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替代掉。餐盘的用途?放筷子、吐司盘、不喜欢吃的丢里面;2、桌上放一块毛巾,翻了之后可以使用。

陈静:餐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的引导。

吴亚英:管理不要成为二元化。常规的文本,要孩子做的,自己一定要知道为什么?

范小丽:点名在区域活动评价以后,点名是和值日生的职责联系在一起的,点名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组哪些人没来,组长的职责牛奶袋可以让孩子自己扔掉。

刘亚:拎起小耳朵,耳朵碰耳朵,找到尖尖头,一二三、戳进去。插牛奶时可以用儿歌的形式。

吴亚英:该给孩子的东西,适时可以给孩子。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做。

陈美英:1、孩子能脸朝你,对于倾听的注意力更好一些;2、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一定按照书本上语言来描述。

薛丽娅:教师的站位和行进路径。120°的站位是最合适的,听故事时教师一直在流动的话,对孩子的倾听和注意力集中会不会有一定的影响,说话时什么时候该站、什么时候走动,要进行思考。

陈静:1、小 班 老师都有一种偏向保护和照顾,在适当时放手也是一种呵护,教师可以不要那么忙碌,这个学期这个重心可以转移,更多的保护和照顾适当进行提升,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2、用餐的时候报菜名,可以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进行介绍;3、《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否可以用在用餐环节,爱无处不在;4、用餐时间的延长、拖沓没有以往做得好,时间的节奏太慢,餐前洗手有的孩子很慢,时间上造成拖沓,有几个孩子在行为矫正时要多下功夫;5、餐前情绪上的愉悦很重要。

教师对于常规的建立一定要进行不断地提醒和重复。

徐志国:1、实 习 老师要做什么,在每个时间、每个点要做什么,要告诉她;2、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的情趣性,从材料上、教师的言行上、环境的创设上,早操时可以加一些语言进去;3、教师的放手行为,如孩子的调羹掉了如何处理,这就是课程;4、教学活动,孩子肢体表达在座位上是否要进行考虑,准备的细节,不仅是材料,更多的是细节;5、区域活动的评价,活动中教师不再强调教师的介入,教师要收集幼儿经验的资料,如游戏的水平、游戏的习惯,在评价时要关注经验的交流和习惯的交流,教师在区域组织中要学会发现。

王静:地面上的标记,旧标记和新标记前期没有清理掉。进出卫生间的间距太紧,四条座位线间距太小。

王辉:半日活动课程的领域设置要进行均衡。

吴亚英:大家的收获很大,每次常规调研要由此及彼,由这个活动辐射全园。每个组的半日常规调研,汇总在一起,发到全园,让大家知道在常规调研中的收获,也就是常规调研的目的。扬优的是什么?跟进的地方是什么?小中大班有不同的特点,各级组如何进行跟进。平时在级组内各班间的调研要交换,共性的问题不能解决,调研没有任何作用。教师有三类,一类是上课时只有课的内容和要求,二类是能关照前后活动的联系;第三类是关注的学生整个生命的全面发展,整体的发展。我们要关注一是调研对幼儿整个一生发展的影响。

吴亚英:常规调研是否需要进行下去?下一轮如何进行调研?

王静:是否可以采用不定时、不定班去看,目前有很多可以推广的,利用调研去看。随机调研。

薛丽娅:可以组织级部中组织的东西,一起推广。在学期结束前去看。

夏缨: 薛 老师的方法比较好,可以选一个时间段的活动进行深化。现在涉及的班级只是点,活动的面是广的,以后可以涉及班级多,活动要点上。

王彦:围绕这个常规,每月有一周是围绕常规开展调研。

刘亚:是否可以放在下午起床的调研。结合一日活动进行优化。

徐秋:下午的活动可以以级组的范围进行优化。

徐志国:保教常规在级组中可以进行调研和推广,然后进行反馈;下面可能要放在教研活动的调研上。

薛丽娅:能否放在集体备课的调研上。

吴亚英:当前对于我园的发展、承受力,好中选优。课程的实施内容是基于谁的立场,对谁有意义?下周五进行集体备课的调研。第一环节是反思:一我为今天的集体教研做了哪些提前的准备?准备效果怎样?二是在整个集体备课环节中和现场中每个人的角色?以及角色该发挥的作用?三是自评集体备课的效果?第二环节是集体会诊(自我诊断、集体会诊)。第三环节:你认为集体备课有怎样的路径?集体备课到底为谁?到底是学科组的还是级组的集体备课?

时间:周二中午12:40----2:00

地点:会议室

参与:园务扩大组成员和科学组成员。

吴亚英: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不再调研、引发自我诊断,是为了有所超越。下一次常规调研放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切口要小,要有面和深度的问题。集体备课关注责任人关系的处理。

三、上周工作情况回顾  

刘亚:巩固幼儿常规,尝试运用幼儿互助资源,考虑日常行为规则: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会的组织,家长对活动很满意,吴园长的讲座对家长有很大的震撼;对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反馈和解决;6位教师业务档案的启动;

葛怀静:三八节活动的庆祝;月考核变为每周的考核,分四周进行,每周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观察,用文字信息进行反馈,在级组会议上进行交流。

王静:主题的前审议工作;三八节活动后的护蛋及交流,以及与绘本相结合的活动,前期需要更多的铺垫;拍球比赛的轮滑要提前进行准备。自然角的创设,提前半个月发动种植并做记录;角色区发动家长进行制作;体育仓库进行观察和分析,同一材料进行不同玩法的交流。家委会活动各班进行,进行下一轮的春游活动。

陈美英:迎接区级的突击检查,区防疫站检查,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联系三井再生资源中心,报废的物品申请;香槟湖的线路。

夏缨:上周开会关于幼儿园的成本监审,全市17所幼儿园,2011年收支预设的审理。

唐惠琪:香槟湖的带出来,把常规带全、带细。

王彦:人心工作,和食堂工作人员、香槟湖教师的交流和工作安排调整,后期反馈;事务性工作:区学前教育的调研材料;教育服务年的实施方案;保障性工作:路由设备的对接,任何人不能在园内进行电影下载;下周香槟湖二期政府采购物品的配备,香槟湖部分物品的采购到位情况;工作效率与工作秩序问题(做事的行为方式和行事习惯的关注)。  

薛丽娅:启动对区开放半日活动的准备工作,每个学科要进行准备,开放备课、课堂、资源,在活动之前能够发挥团队的作用;启动新教师的四校联研活动,推到四月上旬来完成;家委会成员的落实;课程实施效果,进课堂看活动,关注教师的课程意义化,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带着这些话语去思考,孩子是不一样的;岷江部的三八节活动,家长的引导工作没有引导在前,教师在关注时会关注好的表现,但不能把价值体现在全体的家长和幼儿身上;参观小学,在这个活动前老师要做什么?价值点把握在哪里?真正让孩子对小学的认可、情感的体验,合作备课、踩点活动。

吴亚英:幼小衔接孩子的问题是什么?要引导家长做些什么?周一交。  

徐志国:午睡管理,幼儿的入睡制定细则,每月案例要保质上交。考核的形式要进行斟酌。实习生的文本资料要打包发到邮箱。发展规范的岗位职责明晰和交流。课题报区里四项,幼儿园呵护教育、情境体育、教师培养、生命体验;教师的记事本习惯还没有养成。

薛丽娅:分数的来源是有依据的,打分是严格把关的。四个级组长尺子如何量平。

王辉:课程上针对备课中如何让大班孩子吃得饱进行讨论;留白与反思、预设如何撰写进行分析。重大活动三八节的开展和开展后的梳理:前期的情感和准备铺垫工作(幼儿、教师、家长);饺子馅、电路的应急备案、包馄饨的现场调控预设需要更强;教师的反思关注更全面,从人、事、物的安排以及前、中、后的进展。参观小学的前期铺垫(幼儿、教师、家长),前期进行幼儿情感、问题、准备的铺垫,教师路线的踩点、备课。自然角的启动,幼儿的自主参与。器材室的整理、户外运动问题的调整:沙池、滑板。新教师的积极性高涨。区综合学科组主题性游戏在我园研讨的启动。问题:大一班教师安排,大四班进入一位教师主班,大二班一位教师配班。

陈静:常规工作为主。香槟湖卫生保健工作以吴燕为主,融入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为主,相对来说也是为她积累经验,她的自我提升很积极,本周指导如何尽快进入角色,伙食上的核算定量。其它台账上的指导安排比较细,尽可能做得更好;幼儿园卫生环境的改变,一是置物架对家长来说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有了一定的韵味,关键是人的改变,不 管是 老师还是幼儿。

关于保育,家长乱丢杂物现象较多,文化形象这块需要加大,每人都是主角。安全常规:与级组长与班级有了交流,安全计划需要老师对自己班级幼儿年龄特征有了掌控,有了方法,有了措施和方法,如何去落实,下周要成立文本,下一步和食堂沟通,多吃大蒜类。

周五小朋友带的玩具比较多,那种尖尖的、体积比较大的、翅膀张开来的,有爪子的,建议老师和小朋友讨论玩具的安全性。后期分享的时候要关注细节。

吴亚英:晨检中要与幼儿“走心”地聊几句。食品问题,如果汤比较好,菜一定要下饭。

陈美英:天井教师要提醒幼儿摆放到位;实习生住宿安排。

吴亚英:转变:1、在布置工作时都会有一种哲学之问,进行追本溯源,找准对象是谁?为了对象的什么?如,月考核,考核对象是每位教职员工,考核是手段,目的是每个人正确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调控,如果要扣分,一定要记得及时沟通,入心地沟通。2、明天后天的工作现在就来安排好,让每个执行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关于集体备课,由幼儿引发的,由此引起管理中的,如留白与补白的情况清楚了,幼儿吃不饱的情况就解决了;节日活动幼儿的变化,教师前中后的思考。王俊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两个方面。

继续深入的问题。1、操作类的体验性活动,要处理好操作与体验的关系,体验的是一种情感,带着什么样的情感进行体验,操作只是一种手段,是孩子的表达方式,是孩子的百种语言。清明节的体验活动,对先人的怀念,怀念先人的目的是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要追本溯源,带着怎样的情感去做?需要情感进行升华的,操作本身是有很多价值点的,做前想、做中想、做后想,情感与理智兼容。2、关于课程管理的做法参照上海的课程管理做法,学期课程计划审议要做什么?主题审议要做什么?带着教研的目的是有一天教师自己能够教研,教研只是你想到了,我没想到,但你补充了我,技能上的不断丰满。3、子课题要有研究的行为,看书、查阅大量资料,拎出我的东西。可以怎样的观点、自己可以怎样做的路径,要不断翻阅文献资料,所有的课题立马投入行动,从一个点一个点开始。实践即研究,实践场即研究场

香槟湖招生的力度要加大。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三井街道等关系。

走进现场后看幼儿、怎么看?追幼儿、怎么追?不要有主观推断。

实习生记录的笔记要为我们所用,扬优避短,师傅一定要做好。

作为保健团队,三人一定要尽快组建好管理意识强的团队。保健管理团队的建设。

附件:《常规调研总结梳理》  

总结梳理:

    一、亮点及待优化  

1、晨间接待:教师能够蹲下来迎接幼儿,交流时很亲切;

2、区域游戏:

1)内容的设置: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材料的投放:思维的创新性很强,如小巧手可以做拼图,我在哪里的花园宝宝的娃娃运用玩具包装,头像放在台上穿项链;材料提供有层次性,如串珠有大孔、小孔,拼图有张数不同之分,剪长条有宽、细。

3)评价:孩子间的相互评价和指导,方法讲给同伴听,不仅会涂色还会评价、能力强的孩子会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动态发展过程评价。

4)幼儿与教师实际行为:孩子主动进入游戏状态,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和孩子之间有效的互动,可以看出教师营造的课程环境、教师的鼓励;拼图游戏区是由难到易,有468幅,孩子是先观后操作,说明教师很讲究操作的序;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是一个行者、听众、偶尔是指导者,户外运动时也是。

进餐:

3、其它:

1)情境化:以幼儿为主体贯穿活动的组织,教师语言的趣味性,如小脚关关门、泡泡糖粘在嘴巴上、小伞撑起来,规则很有趣;

2)教师用暗示的信号,用情境、符号、音乐等帮助幼儿建立常规规则,如钢琴声音的信号让孩子收玩具,一看就是长期坚持下来的;教师对幼儿行为处理的细节上,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唤起幼儿的规则意识。

3)序。盥洗时能提前进行分组,一部分先洗,看起来比较有序;选择适合小班的手指游戏;

4、优化:

1)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有效度;区域活动的评价,活动中教师不再强调教师的介入,教师要收集幼儿经验的资料,如游戏的水平、游戏的习惯,在评价时要关注经验的交流和习惯的交流,教师在区域组织中要学会发现。

2)生活:幼儿插吸管要关注吸管的方向、握的位置、牛奶袋的摆放等细节,可以用儿歌的形式:拎起小耳朵,耳朵碰耳朵,找到尖尖头,一二三、戳进去;琴声是控制信号,如何进行操作?信号给予孩子时,价值在哪里?如果是收东西的信号,一遍可以进行提醒,如果收好是三遍,一定要在三遍内收完;点名之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组哪些人没来

3)运动:户外运动后孩子最需要做什么?喝水、休息,聊天,放松;孩子户外活动后的交流分享,怎样让这一块也能产生意义,让孩子身体上休息时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的交流;关于安全问题,是否在户外活动评价中可以介入;早操时可以加一些情境语言进去,引发趣味性

4)进餐:安静、愉悦的进餐,是什么状态?有食欲、可以小声交流,喝牛奶或是吃饭总有孩子是不喜欢的,心理的愉悦,老师的干预行为在哪里?对于不喜欢吃的孩子教师可以在餐前进行干预,如报菜名,在进餐中进行鼓励,愉悦进餐真正成为内心的愉悦;用餐的时候报菜名,可以针对班级幼儿的特点进行介绍。

5)教师分工和时间统筹:教师的操作和行为上可以进行优化,统筹、分工,如餐前准备,擦桌子、洗手、组织工作,如何进行统筹?如三个人分工,一人擦桌子,一人护理,一人进行提醒。时间上是否可以统筹。

6)教学活动:教师的站位和行进路径。120°的站位是最合适的,听故事时教师一直在流动的话,对孩子的倾听和注意力集中会不会有一定的影响,说话时什么时候该站、什么时候走动,要进行思考。

二、关于常规调研评价  

优点:

1、被调研者准备的提前量,两位教师区域活动和户外运动中。

2、参与调研的成员,关注的目光大部分都能聚焦到孩子身上,放低自己与孩子同乐。

3、评析的角度切得很好,孩子怎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大家都要思考小中大的不同、层次感。

4、小班孩子对这么多人不胆怯,孩子的天性只要在适合他的状态去呈现时,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专注当下。

优化:

1、常规是谁做的?孩子是被动做还是主动的坦然自如?在小班时,规则的语言要怎样说?教师的站位?姿态、语气?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常规内化、执行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是有好处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2、幼儿自主管理时,还可以放开一些,一是排队与行进,教师要站在安全系数最低的地方去观察,在排队等待时教师的行为要把自己放低,以孩子的方式对待孩子;二是搬动桌子,孩子可以搬吗?地上做一些标签;三是餐桌上是否可以提供两块擦桌子的毛巾,备用吸管孩子可以自己去拿。教师可以巧妙偷懒,但孩子管理能力一定要强。

3、该给孩子的东西,适时可以给孩子。孩子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做。

后续跟进:

每次常规调研要由此及彼,由这个活动辐射全园。每个组的半日常规调研,汇总在一起,发到全园,让大家知道在常规调研中的收获,也就是常规调研的目的。扬优的是什么?跟进的地方是什么?小中大班有不同的特点,各级组如何进行跟进。平时在级组内各班间的调研要交换,共性的问题不能解决,调研没有任何作用。我们要关注一是调研对幼儿整个一生发展的影响。

三、下一轮调研安排  

集体备课的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不再调研、引发自我诊断,是为了有所超越。集体备课关注责任人关系的处理。  

第一环节是反思:一我为今天的集体教研做了哪些提前的准备?准备效果怎样?二是在整个集体备课环节中和现场中每个人的角色?以及角色该发挥的作用?三是自评集体备课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集体会诊(自我诊断、集体会诊)。

第三环节:你认为集体备课有怎样的路径?集体备课到底为谁?到底是学科组的还是级组的集体备课?

时间:周二中午12:40----2:00

地点:会议室

参与:园务扩大组成员和科学组成员。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