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生活一日记
常州市银河幼儿园 王辉
2005年6月20日 上午
早上,天天从家里带来一个小笼子,笼子里装了两只活蹦乱跳的蝈蝈,身穿褐色的衣服,身体两边还镶嵌着绿色的条纹。蝈蝈在教室里时不时发出悦耳的鸣叫声,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看着蝈蝈更是兴奋。
反思:最近我们班级在开展“顽皮一夏”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收集了许多昆虫图片,并运用废旧瓶罐和纸片做起了昆虫。尽管手工制作和图片上的昆虫是如此的惟妙惟肖,但对孩子们而言接触到的也仅只是“假”的昆虫。当看到活着的昆虫,并且是能爬会叫的蝈蝈时,孩子们的童心童趣顿时被勾起,兴奋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2005年6月20日 中午
吃完午饭,我回到教室,眼前展现出这样一幕情景:一只蝈蝈躺在地上,肚皮破裂,已经“七窍流血”而亡。旁边的几个孩子叽叽喳喳地向我讲述着刚才发生的事情:“多多给蝈蝈喂西瓜皮,西瓜皮太大了,把笼子撑出个大洞,蝈蝈就从洞里跳出来,‘噌’地一下跳到小凡腿上,小凡把它甩到地上踩死了。”小凡紧张地解释着:“我是不小心的。它跳到我身上,吓死我了,还咬我的。” 旁边的孩子接着附和道:“还有一只蝈蝈跳到电视柜上,我们都不敢捉,张老师也不敢捉。”我走到电视柜前,果然,另外一只蝈蝈一动不动地矗立在那里,估计是受了些惊吓。
反思:蝈蝈不就是六只脚的昆虫吗?有这么可怕吗?我甚至为孩子们的胆小而感到可笑。但仔细想想,图片上的东西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有一段距离,一旦真正去接触这种长了六只脚,嘴巴不停动来动去的“小怪物”时,孩子们心理自然会生出几分胆怯,如果蝈蝈跳到自己身上,他们真恨不得把它扔得远远的,再也不要看见它。孩子们没接触过真正的昆虫,那只蝈蝈又太不“争气”,在小朋友的身上跳来跳去,幼儿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蝈蝈最后也只能落下被踩死的下场了。
我伸出拇指和食指捏住蝈蝈翅膀两边硬硬的骨骼,此时的蝈蝈似乎知道我是来救它的或者明白了逃脱的结果就是死亡,乖乖地就范了,于是我很顺利地把蝈蝈重新放回已经修好的笼子里。“王老师真厉害。”“王老师都不怕。”“王老师不是比张老师(年龄)小吗?胆子怎么这么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反思:其实,在捉住蝈蝈的那一瞬间我也有些抵触,心理想着:该死的蝈蝈,你干吗要跑出来呀,害的我还要来捉你。毕竟我也从来没有拿过蝈蝈。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不把蝈蝈捉住,给孩子做个榜样,也许在这群孩子中会有一些人一辈子都不敢靠近蝈蝈之类的昆虫,这一瞬间就会无形中扼杀孩子原本乐于探索尝试的天性。于是,我硬着头皮,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蝈蝈捉回了笼子。
午睡时,孩子们躺在床上依然议论着蝈蝈的话题。
反思:看来,蝈蝈的死亡与就范已经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蝈蝈并非死于孩子们的玩弄之中,他们的害怕心理导致了蝈蝈的死亡。孩子们和动物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大部分孩子很喜欢动物,在动物园里这种喜欢就会袒露无疑。也许可以帮助孩子们消除对蝈蝈产生的害怕心理?我这样想着,打算有意识地尝试着去做。
2005年6月20日 下午
吃完午点,我把蝈蝈笼拿到跟前,煞有介事地逗着蝈蝈玩。两分钟的功夫,笼子前围了许多小朋友,见人多了,我就问起来:“这只蝈蝈真漂亮,它长得什么样子?”平平指着蝈蝈的眼睛说:“它的眼睛黑黑的、小小的、圆圆的,和我们人一样有两只眼睛。”悠悠说到:“它好像有六只脚呀。”我接住话茬,又问道:“这六条腿一样长吗?”多多回答:“不一样。好像后面的两条腿很长,比前面的腿要长得多。”悠悠不甘落后:“很粗、很壮。”“奇怪,为什么后面的腿又长又粗又壮呢?”我装作不懂的样子问道。浩浩趴在地上学起了蝈蝈跳跃的动作:“老师看我,腿长是为了跳得更远,像青蛙一样。”
反思:教师是幼儿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引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动机。幼儿的认知方式以无意识注意为主,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无形之中化解了孩子们的害怕心理。这种随意的方式使得幼儿在不经意、无意识的状态下有效地消除了见到蝈蝈就紧张的心理,并自然地去接近、观察它。不失时机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本来零散的、表面的经验,使其对蝈蝈不光有完整的认识,还能了解各器官对蝈蝈的用处。有的孩子能把蝈蝈和青蛙进行类比,比喻得很贴切,模仿得也很逼真,已经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正迁移到对蝈蝈的认识上,并进行整合、内化,从而形成对蝈蝈的正确认识,
一会儿功夫,蝈蝈屁股朝着笼子外面拉了两泡黑褐色的屎,“蝈蝈拉屎了。”“好臭啊。”天天说着已经把鼻子凑到了蝈蝈的大便跟前:“好像不臭呀,你闻一闻臭不臭。”又有几个小朋友把鼻子也凑了过去:“好像不臭呀。”“你以为是你的大便那么臭?”“可能是太少了。”天天很得意:“我说不臭吧。”
反思:孩子们会把蝈蝈的大便和自己的大便联系起来,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蝈蝈身上,误认为蝈蝈的大便和自己的大便一样臭。但是经过自己的尝试和实践,用鼻子用力闻一闻,好像结果与自己先前的判断并不符合,于是产生了质疑,当大家都去试一试,得出相同的结论时,个体的认识也好像被认同了。认知是已有的经验和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时,往往倾向于用原来的知识结构同化它,但当新的知识不同于原来的认知结构时,认知主体就会主动调整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去顺应外部刺激提供的经验,从而导致正确认知的形成。很显然,在对蝈蝈的相关认识进行同化认知的同时,幼儿们也正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顺应有关蝈蝈的另一部分认知,从而整合、形成对蝈蝈的新的正确的知识。
孩子们玩得正起劲,我趁机打开笼子,蝈蝈沿着笼子爬出来。 “啊……蝈蝈出来了。”“别碰它,会咬你的。”“它有毒的。”“啊……快跑呀!”说着,有几个孩子已经把手拿开,离蝈蝈远远的。蝈蝈爬到桌子上,又爬到桌子边。看到蝈蝈没有跳到小朋友身上,躲开的孩子们又回来了。
反思:孩子们虽然愿意和蝈蝈进行再一次接触,那是因为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伤害性的“攻击性”行为。而当笼子再次被打开时,恐惧就又重新降临,一部分孩子选择了逃避。当看到蝈蝈并没有跳起来,而是很安静地爬着,别人也都安然无恙时,他们又选择了再回来看看。
蝈蝈爬到桌子边上,孩子们开始争议:“蝈蝈会跳下去。”“蝈蝈会转回来。”“蝈蝈会原地不动。”这只蝈蝈好像没有死掉的那只勇敢,或是“前车之鉴”使它更具有了谋略,它缓缓地转了个身,退了回来。可是好像又不甘心,向前走了走,又退了回来,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都是同样的结果。蝈蝈爬得很快,已经按捺不住的孩子开始不时地把手伸向蝈蝈的腿。“谁敢把手放在这里不动?”我指着蝈蝈前进的方向。“哎呀,我不敢。”几个女孩子不约而同地作出了同样的反应。“我敢放,我才不怕呢。”几个男孩子则把食指点在桌面上,当蝈蝈的腿爬近时,又赶快拿开了。
反思:当孩子们看到蝈蝈并非那么可怕时,渐渐地就接近了它,但是孩子们的接近只是观望,并没有彻底克服发自内心的胆怯,就像蝈蝈三进三退一样,只是一种试探的心理。
只有峰峰坚持把食指放在桌面上等待着蝈蝈的到来。蝈蝈若无其事地爬到他的食指上:“老师都敢拿,我也不怕。”蝈蝈向前爬到手背上,继续向前爬去……蝈蝈爬得太快了,马上就要爬到手臂上了,峰峰的脸上流露出几分害怕。这时,我迅速地把手伸过去,接住了向前爬行的蝈蝈,蝈蝈转向我的手上爬着,我一边看着蝈蝈爬行,一边笑着说:“真好玩,它爬得可真快”。这一句“真好玩”吸引了几个胆子较大的男孩子。“我来接,让它爬到我的手上来。”“我来接”,“我来接”,大家争先恐后地要试一试。
反思:也许我中午的大胆表现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影响了个别孩子的勇敢尝试。蝈蝈爬在手上痒痒的,如果胆子小的人真会吓得毛骨悚然。兴许蝈蝈真的会咬自己一口?孩子尝试过程中存在的顾虑和害怕心里非常能够理解。我适时地接住蝈蝈,使得蝈蝈转变了爬行方向,不仅帮助那个孩子消除了顾虑和害怕,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孩子们都争先恐后要接住蝈蝈,我的心理顿时坦然了许多,孩子们对蝈蝈的害怕心理已经逐渐消失了。在尝试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幼儿把蝈蝈甩掉,只是尽情地让蝈蝈在手上爬着,孩子们对蝈蝈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喜欢它、爱护它,并和它做游戏。看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们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教师苦心营造的教学情景比较成功。
“王老师,我把手翻过来,蝈蝈也不会掉。”峰峰说话时,手心早已翻朝下,本来在手心上面的蝈蝈已经倒立在手心下面了。“我试试”,又有些孩子跃跃欲试,“真的是这样,不会掉下来。”“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呀?”“我知道了,蝈蝈的腿上有刺,像蜘蛛一样。”“不对,是毛,毛茸茸的。”孩子们争议着,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见。说话间,蝈蝈已经迅速地爬回了手面上。但孩子们的争议仍旧继续着……
反思:为什么要长毛刺呢?也许是为了更好地附着在草叶上,也许是为了更快地爬行……孩子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和想法。这一问题将如何解决,无疑会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研究、探讨的系列话题中的另一重要内容。
总结:在随意的和蝈蝈的不断接触中,孩子们不光对蝈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和蝈蝈做上了好朋友,在玩蝈蝈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关于蝈蝈的越来越多的“秘密”。也正应了陈鹤琴老先生“大自然即学校”的那句话,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奥妙值得我们的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在蝈蝈的一日生活记录中,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和共同建构者,既充分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地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使得孩子们的认知活动一步步走向深入。我们也从中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在问题中学习,在摸索尝试中学习,在操作中去学习,幼儿才能更真实确切地去认知自然、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