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市)>>研究成果>>文章内容
孔起英来园指导
发布时间:2017-1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宇杰

孔起英

20171027

20171027,我们邀请师大孔起英教授来园针对幼儿园课程开展情况做指导。我们课题组向孔教授进行了《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汇报。听了汇报后,孔教授提出,老师们做的很深入,看到了老师的用心和专业。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两点建设性意见。第一,在资源梳理的同时,调查梳理的这些资源哪些是幼儿去过的,幼儿又了解多少。基于儿童立场就是基于对儿童的了解,科学观察,精确解读,有效支持。第二,3-6岁幼儿是自发性学习和反应性学习都存在的。所以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资源开发一定是要将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价值筛选相互结合。教师进行信息筛选的过程又和教师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我们如何抓取信息,并转化为课程,需要结合理论来深度解读。将我们的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有多少是孩子去过的,了解多少。这是不是基于孩子,支持性课程基于孩子,也一定是两个方面,孩子的兴趣需要时你要考虑的,从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又不仅仅局限这里。维果茨基说三岁前是自发性,3-6自发反应性。反应性是学科性比较明显,幼儿园阶段不同于三岁前。同时也说到3-6有自发的,有反应的。所以支持性课程一定是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老师的价值筛选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梳理课程资源,做经验调查,要两项结合。我们梳理出来的这些,我们有价值判断筛选有的。我们后续总结的时候,要把理论的东西渗透在里面说。

个体信息如何转换成群体信息

老师在对孩子信息抓取上面,不是一个孩子说了就不用说。当有一个孩子说,老师觉得有价值,应该是放大。教师的价值追求有关系,如果从这个问题上,你也可以和指南对接,有归属感。

老师怎么抓取信息,这个信息怎么转换为课程。

但是这个中间更有价值,更有启发的,是这个信息怎么转换为课程的,怎么放大?我们怎么做的,过程性的东西实践模式放大。

我们这个项目为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做的脉络很清晰,前面还要加理论的东西。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的评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