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银河幼儿园特邀江苏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剑眉副教授,为全体教师开展“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中的倾听困境与破局”专题培训。本次活动由朱靖波老师主持,刘教授通过理论剖析、案例分享与互动研讨,为教师们破解倾听难题提供了新视角与实践路径。
一、《评估指南》里的倾听:政策引领与教育变革
刘教授以《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为切入点,深入解读政策对倾听的重视。她强调:一对一倾听不仅是记录儿童的语言,更是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构建平等师幼关系的基石。通过倾听,教师得以从“集体画像”转向“个体特写”,打破传统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情感需求的桎梏,真正走进每个幼儿的经验世界。刘教授援引《评估指南》中“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条款,指出倾听是收集幼儿发展证据、支持个性化成长的核心行动。
二、倾听现状与困境:来自多方的真实声音
刘教授结合调研数据与网络热点评论,揭示了当前倾听实践的困境:
教师心声:班级人数多,倾听记录耗时耗力,难以深入倾听每个孩子。
幼儿心声:老师总是问问题,一边说一边等,我就忘了要说什么。
一席话引发在场教师的深刻共鸣。刘教授指出倾听困境背后,是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冲突,亟需系统性破局。
三、倾听的反思与破局: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刘教师用一段视频展示了当下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困境,呼吁老师们:教育不是赶进度,而是慢下来,听见每一颗心灵的回声。通过分析教师倾听行为的五种典型表现,刘教授挖掘出深层影响因素——考核压力、时间分配与专业认知偏差。对此,她分享了一些幼儿园的教研案例,并提出破局三策:管理松绑,减少非必要事务性工作,为倾听留出时间;教研赋能,通过专题研讨重构教师对倾听价值的认知;科技助力,借助语音转文字工具,让记录更高效。倾听无需苛求“量”,而应聚焦“质”——是否真正听见了儿童的100种语言。
四、倾听样态思考与呈现:让教育回归儿童本位
培训尾声,刘教授呼吁教师放下预设,做儿童的忘年交;倾听无边界,从课堂延伸至生活环节,捕捉幼儿的“灵光一现”;对话促发展,通过追问与共情,助推儿童思维向更高水平跃迁;记录显温度,用便签、影像等多元方式留存“儿童的声音博物馆”。
活动最后,朱靖波老师代表全体教师致谢:刘教授的培训如一盏明灯,我们将把以听促教的理念融入日常,做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大人。倾听不仅是方法,更是教育者的修行,让我们携手助力银河幼儿园的每颗小星星都能在被倾听中绽放光芒。
摄影:陆晴 撰稿:杨柳钦 审核:朱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