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银幼新闻>>文章内容
银河幼教集团:银河幼儿园面向新北区幼教同行开放活动
发布时间:2019-11-2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汪傲梅

为了促进新北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改革以及各幼儿园之间进行经验的分享与课改之路上的问题探讨,本学期我们面向新北区幼教同行进行了两次开放活动。第一次为期初课程汇报展示活动,第二次为案例分享、区域游戏以及游戏后分享交流现场、集体活动展示等开放活动。

2019年10月17日下午,在银河幼儿园常裕园区开展了期初课程汇报展示活动。参与人员除了新北区幼教同行,我们还邀请了薛辉老师、庄春梅老师和张俊教授。汇报活动中小班、中班、大班组分别就期初的课程开展进行了汇报。

大班组组长冯越老师结合期初课程《我是大班哥哥姐姐》讲到:首先,教师用充满归属感的环境欢迎孩子们的重新回归;其次,教师用充满仪式感的开学迎接孩子们的新身份。一场“仪式”拉开了大班生活的序幕,在自主选择个人物品到“坚持一分钟”的升旗仪式。给孩子们的预示:进入大班,你们将学会更加坚持和努力。关于这个课程的设置与展开,冯老师也提到课程开展的思路是:整体架构、差异化推进、把握好变(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愿望)与不变(基于观察下因人施教,因需支持)。由此生成了《我是家庭小帮手》《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是幼儿园小卫士》的几条主要课程线索。由蔡丽萍老师、冯越老师分别介绍了我是大带小小能手我是家庭小主人两个生成课程,呈现大班生在这一个月中的变化与成长。

中班组组长高玉晶老师结合期初课程《我是能干的中班生》,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呈现幼儿的期望与兴趣点,感受到孩子们对于中班生活的期待由此形成了本课程的核心经验:适应、服务、自豪,并通过《我们的教室,我们做主》《我们的材料,我们做主》《我们的游戏周》等系列课程的开展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其中徐意尔老师介绍了班级就“一粒米粒”引起的班级课程跟进,以及小小值日生的案例分享,从中感受到在这一个月中中班生更好的适应了中班生活,并能积极主动的想要为自己的班级或同伴服务!

小班组结合小班幼儿入园的期初适应宣泄课程进行了现场的教研沙龙,各班教师结合日常行为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通过环境的创设、宣泄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个性化支持策略等谈如何有效的环节幼儿的情绪,并能尽快的喜爱幼儿园。

时隔一个月,2019年11月18日下午,银河幼儿园再次面向新北区幼教同行,以案例分享、现场开放、活动展示三方面内容进行开放活动,使同行们更加感受到银河幼儿园基于幼儿行为观察下的课程建设现状。

首先是吴洁老师和沈霞老师的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个性化支持案例分享。吴洁老师从雨天户外的价值、雨天户外的现场、雨天户外的实施保障以及师生共长四个方面分享雨天模式下户外活动的推进策略,吴洁老师讲到雨天户外活动的价值有四点:包括促进幼儿与大自然更多的接触、提高幼儿对于自然的探究兴趣、提高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幼儿掌握一些生活技能。通过雨天户外现场的调研、教研、支持跟进、数据对比等方式,总结出雨天户外的实施保障分为两点,第一点为前期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第二点为游戏中的五大支持策略,包括时空支持、材料支持、及时反馈支持、个性化展示支持、经验拓展支持。沈霞老师通过分享班级来源于晨间来园中“水杯、汗巾”的那些事儿,和我们分享了晨间来园的价值以及基于幼儿行为观察下的教师有效支持行为经验。沈老师提出晨间来园环节的价值包括促其独立自主性、建立幼儿做事的序、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礼仪行为的培养、时间概念的渗透等,教师的有效支持行为包括谈话交流促自主、环境支持给暗示、观察记录有推进、家园协作促改变。

案例分享结束后,老师们分组进入开放现场,包括常裕园区大一班、中五班、小一班、小七班四个班级的区域游戏现场、游戏后分享交流以及多功能厅的集体教学活动展示。在区域游戏开放现场中,各班级教师们分工有序,点面结合,做好“两全原则”下的陪伴式观察,在游戏后分享交流中,根据前期的观察抛出话题,营造让幼儿敢说、想说、愿意说的语言环境,通过生生互动、师幼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梳理、总结、拓展、丰富幼儿的经验。集体教学活动分别由蔡丽萍老师和刘冰老师进行组织、展示。蔡丽萍老师组织的科学游戏活动《多米诺骨牌》,此活动基于孩子们会玩的基础上,增加了合作探索,同时通过不同关卡的设定,引导幼儿不断地探索与学习。刘冰老师组织的绘本阅读《老轮胎》,通过开放式的提问以及幼儿差异资源的利用让幼儿在自主阅读中观察画面的细节,初步理解绘本内容,引导幼儿围绕画面内容大胆、积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新北区教研员徐志国老师和周萍老师也就此次开放活动进行了点评与提升。周萍老师通过案例分享理清了三种关系,即课程游戏化改革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关系、幼儿园园本课程与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一日活动各环节与教师主体的关系。同时针对今天整个的开放内容,周萍老师也提出了三点建议:晨间来园、雨天户外环节中的价值再放得大一点,幼儿是否从中学会了经验的迁移,教师是否从中学会了课程的迁移;班级环境中生活化材料的再挖掘,尤其在科学区、益智区中体现不多;集体教学要抓住幼儿的核心经验,教师心中要有价值判断,多运用幼儿之间的差异互动。徐志国老师思考了三点:一、对银河的认识,银河是一个守护者、先行者、收获者,不仅要看到“真教育”的本质和“个性化”的支持,同时也要发现问题和挑战。二、对开放活动的认识,即开放活动是倒追对自己行动的反思、把经验放在全区平台进行对话、实现“强”园带“弱”园,名园带乡村园。三、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回到“三研究”,研究儿童、研究自己、研究课程。

孩子的学习在日常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等活动中发生着、进行着。我们更关注每一个个体在园生活的每一天日子,孩子个体具备更强的生活和游戏能力,自主、富有个性地发展是我们方向和目标,相信在这样的开放活动中,我们既坚定自己基于幼儿行为观察下的课改方向,同时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携手同行,在每一次的分享中收获着,做真正的教育!

                               撰稿/摄影:赵一枫   审核:王静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