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课题 |
大班综合 《种子的旅行》 |
设计者 |
黄超 |
执教者 |
|
日期 |
|
|||||
修改者 |
张阿花 |
第 2 稿 |
日期 |
|
||||||||
教材分析 与 学情分析 |
教材分析:主题《多彩的秋天》,秋天里有各种各样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树叶的变化、果实成熟丰收的季节。种子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种子如何传播更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学情分析:《纲要》中指出大班幼儿要“初步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难点是了解“这些种子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去旅行?”在活动的结尾可将这些种子进行种植、观察和记录,也可以将幼儿画册进行故事创编。 |
|||||||||||
教学 目标
|
1.在认识各种种子的基础上,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进行简单分类。 2.有探索植物种子奥秘的兴趣,并愿意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
重点 和 难点 |
重点: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进行简单分类。 难点: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进行简单分类。 |
|||||||||
活动 准备 |
1.和幼儿一起搜集各种种子,布置种子展览会; 2.种子图片。 3.PPT |
|||||||||||
活动过程 |
||||||||||||
基本流程 |
激趣导入——认识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活动延伸 |
|||||||||||
活动环节 (时间) |
教师组织行为 |
幼儿预设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 激趣导入 3′
|
参观种子博览会,幼儿自由观察各类种子。 要求:看一看它们是什么种子?长的什么样? 有什么不同? 回应:看你们讨论的样子就知道你们一定看到额很多。 |
预设1:幼儿自由观察,可小声进行讨论。
|
参观种子博览会,引起幼儿兴趣。 |
|||||||||
二、认识种子 5′ |
1.借助种子图片,请幼儿说出自己认识的种子的名称,并认识几种特殊种子(蒲公英、莲蓬、苍耳、豌豆等)。 2.引导幼儿一起分析种子的特征。 提问:这些种子都是一样的吗?哪些地方不一样?(了解种子大小、颜色、形状等的不同) 3.简单了解种子可以繁殖、食用等作用: 提问:这些种子都有什么用? 4.讨论:这些种子要去旅行,可以怎么去? 回应1:有人知道他选择种子的名字吗?告诉大家他叫是什么的种子? 回应2:看来小小的种子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简单哦! |
预设1:对种子了解不多,不知道种子的名字。
预设2:风吹着去;被人带着去;跟小动物一起去;坐交通工具去旅行…… |
借助种子图片,认识各种种子的特征。 |
|||||||||
三、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15′ |
1.了解种子的风力传播: (1)蒲公英的种子想去旅行,你知道它怎样去吗? (2)观看画册后讨论: 是谁帮助蒲公英的孩子去旅行的?为什么风能吹着它去旅行? (3)风还能帮助哪些种子去旅行?为什么? 2.结合实物与幼儿画册讨论种子的其他传播方式(水、动物、鸟粪便等):幼儿画册中出示苍耳、椰子、红果、豌豆等,讨论:它们的种子怎样去旅行?为什么?还有哪些种子也和他们一样的方式去旅行? 3.和幼儿一起小结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并知道很多种子是靠人类传播的。 回应:看,我们从书本上又学到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 |
预设1:幼儿独立观察,相互讨论
预设2:观察、分析蒲公英种子“轻飘”的特征
预设3:(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小苍耳身上有刺,可粘到动物皮毛上去旅行;有些硬硬的小种子被鸟吃掉后不消化,能随粪便排出来;有些种子成熟以后,果实外皮裂开,种子通过自身弹力把自己弹出去旅行。)
|
通过幼儿画册“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
|||||||||
四、活动延伸 5′ |
将师生共同收集的种子种在自然角里,进行观察记录。 |
预设:幼儿自己种种子,进行观察记录,探索其中的奥秘。 |
|
|||||||||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偏科学的综合活动,活动通过幼儿收集,观察,交流和经验分享,达到经验的提升,在活动中教师一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种子的传播方式,起到了普及科普的作用,在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对未知的事物好奇的特点,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为后续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
||||||||||||
备注:活动反思主要填写执教老师个人修改和完善的地方或者对本教案的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