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偏差与心理教育对策
儿童是指小于18岁,也就是在18岁这个成长段内所有的孩子。
一、如何看待儿童的心理问题
如图是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碍的连续分布示意图,分为正常行为现象、行为偏差、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临床特点:
a.具有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并且,其损伤原因主要是精神性的,如孤独症儿童的比较深刻的语言障碍;
b.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年龄自行消失;(如自闭症,情绪情感、沟通、表达)
c.许多问题与家族继承性有关。
注意力缺陷伴随多动综合障碍(ADHD),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儿童,其特点是特别好动,一刻都闲不下来,经常会骚扰身边的同学,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当同伴奋起反抗时,又表现得很怂。
孤独症/自闭症(Autism),需要进行行为训练和行为矫正的,通常采用的是感统训练,比较有名的就是蒙台梭利的感统训练。
儿童睡眠障碍:梦魇(nightmares)、夜惊(sleep terrors)等,这通常与环境的改变或家庭的变迁有关,就是晚上睡觉时,突然间孩子大哭大叫。
儿童行为偏差临床特点:
a.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在这之前或之后表现都不明显,如害羞; (阶段性)
b.无论是情绪或行为问题,通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仅有害羞的症状,不存在明显的综合症状群,也就是说,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
c.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通常与父母管教方式或生活环境有关。在我国,行为偏差的儿童青少年的检出率约在20%左右。(没有家族继承性)
口吃,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幼儿发展的加速期,2-3岁是幼儿言语、动作发展的关键期,在2.5岁前幼儿的口语四带有结巴的,如爸爸、妈妈。
遗尿,5周岁前尿裤子、尿床是正常行为。
二、儿童心理教育策略建议
(一)基本策略:干预与管理(侧重问题解决)
儿童行为管理方法1:强化法
具体做法:
⒈一个具体行为发生了(如扫地);
⒉行为之后要有一个紧随其后的结果(小红花);
⒊这个结果要增加行为的发生概率(更喜欢扫地)。
强化物:
1个性化要求;
2正常化要求;
3易用性原则。
儿童行为管理方法2:惩罚
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惩罚物)或撤除正在享用地正强化物。一般地,惩罚法只能部分地减少或暂时抑制不良行为,而不能使之完全消除。
惩罚有许多副作用:
1. 只能指出儿童所表现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并未指明什么行为才是正确的,应该的,因而效果不持久;
2. 常与儿童消极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而研究发现,过多体验消极情绪可能会令其社会化过程遇到更多困难;
3. 易造成关系对立;
4. 对儿童的人格造成伤害,易形成反抗、敌对、退缩等不良人格特点。
惩罚的类型:
(1)体罚:如鞭打、电击、令人厌恶的声音、气味等。
(2)谴责:给予强烈的否定言语刺激或警告语句,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也包括瞪眼等动作。
(3)暂停/隔离:是以移走正强化物为手段的惩罚。隔离的策略包括:
①立刻停止强化活动。
②立即送进隔离室。一般不超过5分钟。注意:自毁行为者、孤独症者不可,窗口或单向玻璃。
(4)消退:通过忽视不适当行为,达成改变目的。
关注即奖励,忽视即惩罚。
有效运用奖惩的原则:
1.具体、对应、及时
2.伴随口头描述
3.奖赏优于惩罚,避免单独惩罚
4.注意持久影响:养成行为习惯
5.注意对行为长期效果的监控
(二)高阶策略:发现与影响(“润物细无声”)
真诚感受(同感)
做好榜样、示范
合理沟通(谈心)
注意同伴影响
信任与正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