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教育公开课”第六讲: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竞争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蒋佩蓉女士是一位美籍华人,出生于台湾,11岁到加拿大求学。3月24日,佩蓉女士以其自身的成长历程和长达15年之久的面试新生经历以及对三个儿子的教育经历,妙语连珠,与常州市民共同分享教育理念。
家长要保留空间 帮孩子减负
佩蓉女士认为面对子女时,没有他法就是良好的沟通,家长要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想要获得这份良好的沟通,那么家长首先要克服自己的失望心理,主动建立交流,保留空间给孩子,让他们保持自己的天性。尤其是男孩,要维持他们的冒险精神、爱闯爱玩的天性,这样以后中国的社会才会有更多发明家、科学家的出现。
佩蓉女士说,经常有家长提问,说是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可什么才是好的未来?“孩子学得再多都不够,还让孩子不停地多报各种学习班,班多了孩子跟不上就会焦虑,影响孩子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她建议家长要知足,充满感恩,孩子自然也就有了。人有学习的需要,不要怕孩子不学习,学太多会厌恶学习。就像现在的独生子女生活好了,感觉不到饿,塞多了食物不想吃,那是因为他们从未体会过饥饿。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减压。
学会帮助人 父母是榜样
孩子空闲时间去服务社会弱势群体,或者去做一些环保方面的工作,不是为了申请大学,而是一种生活体验,帮助自己走出熟悉的圈子。佩蓉女士说,这一点对塑造孩子情商、品商都非常重要。“我们全家人都把社会服务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在北京生活的这些年,只要有空,佩蓉夫妻俩都要带着3个孩子去民办学校帮助农民工子女学英语、电脑、数学、语文。有一次在甘肃支教时,佩蓉夫妻俩相继在支教点病倒,令她吃惊的是,大儿子凯文毅然担起了重担,连着给孩子们上了三四天的课。老二凯恩发现一位当地孩子近视却没钱配眼镜时,悄悄拿出了自己两年的零花钱,带那个孩子去配眼镜。这次偶然的经历,让她欣喜地发现儿子的使命感、责任感与非凡的领导能力。
智商或知识并不是最重要
孩子应具备哪些素质?作为一个教育专家,佩蓉女士认为,智商(IQ)或者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孩子未来的在于他的情商(EQ)、品商(CQ)和逆商(AQ)。佩蓉家平时的早餐都由她负责,而周六早上,爸爸会带着三个儿子起早为妈妈做一份温馨的早餐,尽管做得不是太好,但这项家庭传统为全家补充了许多精神粮食。每逢父亲节、母亲节,父母都会各自带着孩子,为对方做服务。“爱家人,愿意为家人服务,学会用行动感恩,对孩子而言,就是情商的培养。”至于逆商,是让孩子身处逆境去克服困难的能力,或者是给他一项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让孩子有勇气去挑战并在体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