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小微
当今世界,一个“慢”字,正悄悄地潜入我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论是放弃汽车出行、以自行车为时尚的“慢城市”理念,还是包括慢食、慢跑、慢阅读等在内的“慢生活”方式,都在提醒我们放慢节奏、细细品味、过一种真正“低碳”而高品质的生活。暑期赴北欧考察,一方面看到那里的人们生活得从容不迫与悠闲自在,另一方面又钦佩其艺术想象力与科技创新力之卓越不凡,进而感慨:我们自己终日忙忙碌碌究竟收获了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成果?相反,想象、创造与自由、闲适之间倒是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联。
无独有偶,在教育领域,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学者也开始提出“慢教育”、“慢教学”的概念,或倡导“慢学校”运动。“慢教育”意在强调教育是一种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为缓慢的,而教育更是要以耐心和从容的态度,来注意学习的细节,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形,加以了解和指引。“慢教学”则关注: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亲切的互动,它不是一种赶鸭子上架似的灌输和“赶进度”,而是一种师生从容交流和对事物诠释及经验的分享和创造。
事实上,当我们的教育进入到关注内涵发展、追求优质均衡的时候,是该好好反省一下:快马加鞭的教育,是不是一种“好教育”?一往无前的教育改革“快车道”,还是不是那么值得留恋?
我们曾经饱尝过因封闭而落后而挨打的苦头,也品尝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而生活迅速改善的甜头,这些苦头和甜头从正反两方面不知不觉滋养了我们一种可以称之为“发展焦虑症”的心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诉求已经从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这一提法的改变至少说明“快”字已经“退居二线”,然而,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中提出的口号——“多快好省”似乎具有强大的惯性,讲规模拼速度的思想尤其深入人心。
以效率为中心的思想,也曾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三年学完五年制教材”、“九年完成十二年基础教育任务”、“五到十年办出国际一流学校”之类的“实验”或口号不绝于耳。其实我们忘了,即使是“多快好省”的口号,同时也要讲质量和成本,如果我们对成本做广义的理解,那么,成本包括了各种资源和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大力倡导转变发展方式(不再是“增长方式”),并因而提倡“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我们做教育的人,当时刻牢记“百年树人”的古训,没必要如此焦虑、也不用太过于急功近利。既然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切举动都要围绕“人的成长”来展开,那么我们何妨不试着确立“成长友好型”的学校变革观和教育发展观呢?
在一个变化急剧、令人兴奋、也显得浮躁的时代,我们特别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具体地说,从容的是心态、舒缓的是过程、优雅的是整体显现。
先说心态的从容。基础教育阶段尤其要调整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如果仅仅抱着“出人才”的观念,确定目标时难免急功近利,相应的行动也会操之过急;换一种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心态,教育的构想、策划与行动,才可能从容不迫。
再看过程的舒缓。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有如“时雨化之”的润泽过程,若不能充分而舒展地展开,就会变成对分数的功利化追求和对结论性知识的机械式记诵。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重新发现、知识的再次探索的过程,才能有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感悟。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一种扎扎实实、缓慢变化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重建”的回环递归之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特性与奥秘才会渐渐显现。
优雅是一种整体美的显现,无论是日复一日、平平常常的教育活动过程中,还是在锐意变革、持之以恒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只要有了远见但又切实可行的目标、积极但又平和的心态、自主而又合作的人际关系、有预设而又不断生成惊喜的过程……我们感受到的教育就永远是温馨的、优美的、和谐的。
——《江苏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