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早上9:00—9:15,银河幼儿园各园区,分园区进行了“观察信息在游戏分享中的使用”游戏调研与教研活动。岷江园区,每班一位教师到大五班观摩了王静老师和孙洁老师组织的游戏后分享交流活动,下午4:35岷江园区全体教师齐聚大三班,进行了游戏后分享交流环节的教研活动。
主持人徐志国老师首先抛出了两个问题:分享交流与教师的观察有什么关系?教师的行为是否读懂了孩子?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了本次教研活动。
王静老师首先和我们交流了自己活动前的预设,根据前期的观察今天预设了积木区的交流分享以及一名特定对象的交流分享。接下来全体教师观看视频,结合四个案例展开了讨论。
一、幼儿一分钟自由交流
老师们首先就分区的形式进行了讨论,如何保证教师对孩子交流的内容心中有数。班级两位老师分工时是否明确了自己关注的区域,并且每天有侧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幼儿自由交流时教师应该做什么?冯越老师指出,幼儿自由交流并不意味着老师没事干,首先看看孩子是否已进入交流的状态,进入状态的孩子在聊什么?用什么方式聊?没有进入状态的孩子怎么调动他交流的欲望,再来交流他们聊什么?怎么聊?
二、积木区交流
结合视频,以及徐志国老师、王辉老师、钱力老师与王静老师的对话,我们发现王静老师在交流分享时是有层次的推进。通过逐渐深入的问题,首先是积木作品作者的经验与他人的碰撞,然后是他人的收获或困惑,最后是由作者经验引发的他人能力的发展。
三、毛根作品
这是王静老师预设的一个内容,关注对象今天利用毛根做出了一副漂亮的图画——小蜻蜓在飞。交流这个内容首先关注了个体迟到问题的跟进:哦,原来我错过了这么多好玩的区域啊!其次,通过交流这个作品引起大家对新材料——毛根的兴趣。最后,听听孩子们的困惑,是否可以自己尝试完成这样的作品。
主持人徐志国结合关注对象不停强调“自己做的”这一点,再次提醒了大家,一定要读懂孩子的语言。
四、弹弓作品
沈道广老师与钱力老师首先就交流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选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交流?徐志国老师进一步提问:什么是有价值的?要有价值首先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提升游戏后交流分享的质量,体现在:孩子玩的兴趣更浓,孩子玩的水平更高。
最后徐志国老师对之后的交流分享环节提出了几点要求:
1.在交流分享环节要观察,观察分享的主体与其他幼儿;
2.注意交流分享的核心点:经验的回顾与梳理,学会有效的分享与交流,激趣与计划;
3.关注班级每个区域的材料、孩子的玩法、核心经验,最后制定观察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