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下午,银河幼儿园岷江园区办公室成员、各年级组长以及每班一位教师来到大三班,对大三班下午的半日活动进行调研,调研结束后老师们在会议室集中进行交流讨论,交流活动由钱力老师主持。
环节一:孩子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什么
交流活动一开始,老师们首先将今天下午孩子的活动内容进行罗列。主要环节为:午睡、起床、点心、玩区域、集体活动、交流环节、离园准备。
环节二:班级老师介绍各环节设计意图
大三班范小丽老师介绍了本班半日活动情况:班级活动按照一日活动常规进行,吃点心环节,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让先吃完点心的孩子进行建构、科学、角色区,美工区是要等到部分孩子吃完点心再参加。孩子比较多的是建构区,这次的主题是神奇的动物,预设孩子去建构一些动物类的东西。但是主题进行到了中程,部分孩子建构完动物后,会按照自己的兴趣拼插。接着范老师介绍了下午集体教学活动以及交流环节的设计意图。
环节三:基于现场逐一分析
钱力老师带着大家围绕“开展怎样的活动,如何开展”,基于今天的现场来一点一点剖析。朱靖波老师点评了游戏环节,冯越老师也给出游戏环节中科学区的具体建议;朱靖波说到,孩子的游戏是自主、愉快的,但是水平还需要提高。
钱力:根据本班孩子的水平、兴趣,投放材料。袁晓丽老师建议:区域的材料与环境应该再加工、老师的分工应该再明确。
徐志国老师谈到:区域游戏要符合年龄特征:一、孩子区域的主题环境要形象,让孩子知道这是什么区域;材料要尽量符合年龄特征。二、要加强区域联系。比如杂货店要加强和其他区域的联系,可以放在外面与建构区联系在一起。三、对游戏中关键行为要进行捕捉和解读。徐老师给出建议:一、在广泛关注的情况下要聚焦。老师的等待是建立在有所作为的情况下。老师的分享不仅仅是讲要结合图片。二、三个人的分工与高效是有关系的——相对固定、灵活补缺。
老师们接下来围绕集体教学活动与分享交流同样进行分析交流。王辉老师关注了孩子的座位位置,同时谈到下午的活动,素材丰富,有礼仪小天使、来园离园计划、结合班级周计划,艺术都融入进去。活动方式需要是游戏性和体验性结合。
环节四:深入与提升
交流活动最后徐志国老师谈到:下午的课程调研是第一次,参与人员都是课程核心小组,后期在调研其他班级的时候也要关注自己。徐老师提出三个要求:
一、不能将孩子的问题用外显的行为解决,一定要用课程和教育来改变他。
二、不能让自主和自由去剥夺孩子的自由发展。不如学科不均衡问题。课程要变革,教师的观察要跟进、课程设计要均衡,一段时间内要均衡。越弱的越要补,迎难而上。
三、课程游戏化并不需要回避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内容应该来源于教师日常对儿童游戏和生活的观察。优质的教学活动肯定需要,孩子当下的需要也要满足;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在于解决儿童游戏和生活中的问题,最终提升儿童的游戏水平和生活水平;集体教学活动要抓住儿童的学习经验。
四、下午的课程安排。两个套餐:孩子的作息时间相对固定;我们的弹性是体现在时长、内容。套餐一:区域游戏时长提升+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是优质的集体活动或是分享交流)套餐二:区域游戏不变+自主活动(室外室内均可)+集体活动(优质的教学活动或是分享交流)
五、关于“游戏化”,核心在于用游戏精神去渗透课程。集体教学活动中:匹配学科特质的方式去匹配活动、抓准这个学科领域孩子的核心经验。(图/文 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