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下午,大班年级组举行了主题课程《我是大班生》主题前审议。本次会议在岷江部大五班进行,会议由王静老师主持。
一、结合前期抽样,分享并寻找孩子“最想”的共性
结合大班年级的主题前期抽样,本次会议开始时,每个班老师先分享本班对幼儿抽样的结果。在分享中大家一起关注“孩子想做什么”。尽管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其关注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分享中,我们寻找出了孩子“最想”的共性,如乐意分享假期生活;希望和同伴一起玩区域游戏;想要展示自己新习得的才能等。基于寻找出的共性,王静老师以大五班抽样结果为例,通过透视孩子语言,了解孩子想法,关注普遍性同时,也强调要兼顾个别孩子想法。
二、分析讨论共性,调整预设主题内容及其网络构图
孩子“最想”的共性是站在儿童立场而言的,这些共性是我们开展课程的基础,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应该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老师们还围绕“开学了,孩子们还需要干什么?”进行思考,以请新教师与老教师代表发言,大家达成共识,最后综合孩子“最想”共性与幼儿园日常特色活动,调整原有的主题内容以及网络构图,将原有的主题网络结构图变得更体现儿童立场,且结构更加清晰合理。
三、理解文章思路,梳理总结周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在学习省群课程资源建设的背景下,结合文章《春天主题下香槟湖小区资源建设思路》梳理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路,了解周边课程资源,回到孩子身边,深入研究资源,观察幼儿在资源中的已有经验。由此引出了对周边有哪些资源的讨论。有的老师从人、事、物方面去分析,有的老师则认为可以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方面去划分周边资源。就这样,在讨论中梳理总结了周边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此次主题审议会议对大班开学后各班级如何具体开展班本化课程也提供了一些思路与启发。(图/文 史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