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吗?如何读?
顾滢滢老师首先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读了吗?如何读?老师们思考过后,积极发言。郑李娜老师把这本书读到的数学知识与其他书籍进行结合,进行了拓展性阅读;王晚晴老师对于书中的如何退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葛怀静老师读得很细,截取了书中的理论知识为下学期的行为进行调整……
读到了什么?
王辉老师带着大家回顾了一下之前两个月的读书历程和巩固了“四个关注点”,接着三个级组分别阐述了网络交流的感悟。大班组“从书中来,到实践中去”,带着明确的目的发现孩子;中班组“读书,与另一个自己对话”,勇于直面自己的困惑,进行着自我验证;小班组“从书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调研反思中明确共读意义,从实践中梳理操作经验,在“等得了,引得巧,说得准”的路上不断前进。
计划的思考?
刘斌老师对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样的幼儿进行了规划,吴亚英老师进行了补充,观察的对象应是每一个,每一处和每一天,告诉我们“观察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发现眼前一亮的,是要求老师主动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读懂幼儿的细节,找到解读幼儿心灵密码的钥匙”。王静老师对于这本书有着自己的两点启发,一是督促自己形成稳定的行为周期,二是加强个别儿童的指导。新教师卢慧兰用自己具体的每天具体看些什么章节的实际计划也带给了我们新的思考。
如何做?
三个级组都结合了具体的案例在如何介入、何时退出、如何指导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最后,吴老师给大家做了提升,她告诉我们,读书能让我开口的时候有自信,告诉我们要这样四步走,一是走近对方、二是回归自己、三是说服自己、四是转化为自己,在看见孩子,看懂孩子,发现孩子的路上,现在的大家在看懂孩子这一块需要理论功底的支撑,需要在后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做到真正看懂孩子,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在真正看懂孩子,读懂孩子。(图/朱虹 文/孙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