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0日上午,徐志国老师、薛丽娅老师以及小班组的老师们,齐聚香槟湖小三班,开展了区域游戏调研活动。中午,老师们围绕“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幼儿游戏水平”展开了讨论。
主持人王辉老师改变以往思路,从老师们看到的现场着手,直入主题,你看到了哪些材料投放和游戏水平相关的现象。郑李娜老师从她观察的拼插区入手,讲述了自己发现的几个问题:一是材料很多,但是空间不足,二是背景墙上呈现的与主题不符,容易给幼儿干扰,三是材料中使用了钉子,存在安全隐患。张南南老师观察的美工区中,材料很丰富,幼儿自主选择材料的情况也很多。但是对吹画的材料产生了疑问,老师们也针对此展开了讨论。高丽泽老师提出,在投放材料时,对孩子的行为是否有预设呢?老师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否有示意图呢?她觉得现阶段幼儿不应该是停留于玩材料的阶段,而应该是发展美术核心能力,比如吹画,能不能吹出一些造型呢?薛老师从美工区着手,她觉得美术活动应该是对美的事物的表达和表现,是幼儿内在的表达,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美工区的材料投放,应该要做到:材料开放,给予主题,自由表达。吴海燕老师从她观察到的水贴画游戏入手,谈了自己发现的几点问题:1、水源方面,孩子有在水龙头一直洗海绵纸的情况,2、材料分类,材料全部在一起,幼儿找寻困难,3、材料缺失,部分示意图给出的图形,幼儿没有找到,4、情境性缺失。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在投放初期,是幼儿的感知图形阶段,可以不提供示意图,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图形间的关系。
接着,王辉老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从三位老师的现场介绍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材料是实用性以及量的满足,现在的材料是幼儿真正想要的吗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薛老师给了我们一些指导:材料投放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会议中,徐志国老师就教研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1、任何研究和改革,先保底线,然后再玩出更高水平。所谓底线则是孩子有东西可玩。在调研现场的观察不是为了评判幼儿的学习情况,而是更加深入的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声音,促进每个幼儿更好的学习。2、游戏调研,关注的应该是幼儿能做到的,是幼儿的能和兴趣,教师需要通过环境、材料来巩固和支持幼儿的兴趣。3、分享交流的焦点在于幼儿的优势和兴趣,而不是需要。4、小班幼儿不只是在单纯的游戏,他们会带着自己的角色来游戏。总之,在后期的游戏中,老师的焦点一定在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薛老师也对此进行了补充,她觉得老师游戏中“看什么”,一定是基于老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心理发展的。但这些正是目前我们所欠缺的。老师目前要做的是积淀理论,不断实践。 (图文/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