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午12点50分,大班全体教师以及级组长、学科组长和薛、徐两位副园长在香槟湖二楼会议室开展了香槟湖大三班游戏调研后的教研会议。会议上各位教师提出在观察的前提下如何去介入,什么时间去介入,什么环境下去介入,如何去介入等等问题,并且通过区域游戏几个案例来探讨。
第一环节:“观察和介入”的关系理解
朱靖波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首先抛出了概念性的问题,如何理解观察介入?冯越老师说观察是介入的前提,黄超老师说道介入是为了了解孩子的游戏状态和水平。正好黄老师说到了介入的目的,朱靖波老师引出介入的几种方式,分别是平行介入、垂直介入和交叉介入,各位老师对这三种介入方式都不陌生,然而实践过程中,是不是都能灵活使用呢?
第二环节:“观察和介入”的实践困惑
高丽泽老师根据这个问题,直接说道,她对于介入的时机不好把握,其实所有的老师都存在这个方面的困惑,王禹老师还以科探区幼儿玩三棱镜的现场观察,与当班袁老师进行了互动,他认为在这个案例中袁老师的介入是有效的。后来老师们以建构区幼儿搭建房屋的案例进行了深度研讨,到底什么时候介入是时机合宜是有效,现场讨论气氛非常热烈,研讨过程引发了许多老师的互动和深思。
第三环节:“观察和介入”的学习模拟
在老师们发现问题并无法解决时,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路,在《发展适宜性游戏》一书58页中,有许多介入的方式和方法。老师们根据正在讨论的建构区游戏,纷纷尝试使用第九条“提供信息”的方式现场模拟介入语言,比如薛老师说道“看看老师办公室的电脑是放在哪里的?”“家里的电脑桌是怎么搭建的?”……
第四环节:“观察和介入”后期跟进
朱靖波老师提到针对现场的观察介入手段,认为除了提供材料以外,教师事先要进行相关的预设,是不是也可以做成多种玩法在哪里,在环境上有一个支撑,哪怕孩子没有进行游戏。在此问题上王禹老师与之达成一致,介入的基础是观察,教师需要了解本班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呈现了的游戏的方式。按照教师预定的游戏方式,可以借助班级孩子的了解基础上,辅助材料的玩法与推进层次之间的支架。
活动最后薛老师将介入的方式引到材料的投放上,材料的投放应是有层次和目的。正如书上提到的“提出引发儿童思考的问题”,这里教师采取的策略是在已有的游戏基础上引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在判断性的朴实玩法上再多元起来。
集体活动来源于孩子的游戏和生活。有时我们游戏情境中我们需要什么,就给孩子这样的活动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本身就有很多随机、不确定性,他们在与游戏环境的互动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和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等待的基础上,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行为,在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介入,以哪种方式介入更适宜,相信大家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会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名智慧的老师!
图/文 张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