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旧网站栏目>>银幼新闻>>文章内容
银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系列报道之:幼儿游戏中自主性行为表现——记岷江小三班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05-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2015430日,吴亚英老师,各年级组长,小班组教师以及游戏组的部分老师们,走进了岷江小三班,开展了以“幼儿自主性行为表现”为主题的游戏调研活动。中午,老师们齐聚岷江会议室,由高丽泽老师主持,带领大家探讨了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行为表现。  

走进现场,发现问题  

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参加调研的老师们陆续到达岷江小三班,张阿花老师就班级的区域给大家做了简短的介绍。介绍主要围绕班级区域的位置设置,以及目前投放的材料展开。张老师同时向老师说明了各区域的关注要点,给调研的老师们一些指引。前期,为了更好的观察幼儿的行为,老师们也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制定了观察记录表。  

八点左右,孩子们陆续入园,调研正式开始。老师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区域,开始了观察。吴老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了雪花片的区域,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王辉老师重点观察的是来园五件事,她的观察重点是孩子们做事情的序。朱静波老师则观察的是益智区。  

深入研讨,解决问题  

1、问题从何而来  

本次研讨的主题是“自主性行为表现,诊断+策略”,高老师围绕着本次主题,提出了第一个问题“问题从何而来”。张老师就自己班级的情况,回答了这一问题。首先,游戏材料的摆放上面,存在老师不摆幼儿就不玩的情况;其次区域卡的使用,幼儿还不能做到完全自主;再次,游戏过程中,幼儿不会更换游戏材料。基于班级这些问题,张老师讲本次调研的主题确定为“幼儿区域游戏中的自主性行为表现”。  

2、做了哪些准备  

确定了调研的主题,接下来就是老师们着手为调研做准备。那做了什么准备呢?班级老师张老师做了下面的准备:1、对班级幼儿进行初步诊断,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做到了如指掌;2、就上次调研提出的隐形环境的问题进行跟进;3、改进班级区域,进行个性化的调整;4、与级组内的老师们进行交流;5、进行理论的学习。游戏组成员王禹老师做的准备是:1、围绕“自主性”的核心概念,查阅相关知识;2、设计调查表;3、翻看文献《教师如何在区域游戏时间支持幼儿游戏》。小班组组长王辉老师做的准备是:1、诊断小三班的区域,关注并且跟进;2、前期教研上的交流;3、关注幼儿常规的有序性。高老师从各位老师的发言中得出:不同的角色,需要做不同的准备。所处的角色不同,要做的事情也是不同的。她希望充足的调研准备能够成为一种常态。  

接下来,高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什么是自主性,以及自主性游戏的特征,为下面的研讨做了铺垫。  

3、回顾现场  

高老师今天的教研现场,提出了一个让大家深思的问题:今天的自主性情况如何?班级两位老师就观察到的现象,做了简单的阐述。张老师就材料是否需要提前摆放,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们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目前,钱力老师班级的材料是完全不摆的,他们的孩子已经能做到自主的取放材料。他们的经验是:1、啰嗦一点,跟孩子们多说;2、带领幼儿熟悉材料;3、不要经常更换区域;4、标记到位;5、材料成套摆放,一目了然。吴亚英老师也就材料的摆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材料成套摆放,对底盘以及材料筐的选择非常重要。要能做到一目了然,不需要孩子抽出来看。材料筐的选择以及摆放是需要老师们仔细研究和琢磨的。  

承接上面的问题,高老师紧接着又问:孩子的行为是自主性行为吗?是什么支持了幼儿的自主性行为?蒋薇老师分享了自己所观察的生活区的情况。生活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收区域的时候,孩子们材料不知道放在哪里。经过老师们讨论,梳理了一下亮点:1、调整和丰富材料;2、依着孩子的节奏投放材料,让孩子熟悉材料。  

最后,高老师问大家的问题是:今天老师在过程中是怎样与孩子互动的。吴亚英老师就自己的互动方式和老师们做了分享。吴老师今天是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区域游戏,而非观察者。她觉得进区卡这些都是外在的自主,是习惯性的东西,只要老师坚持都是可以养成的。而她想关注的自主是孩子们内在的自主,因此,她选择和孩子们“共玩”的方式,在过程中观察,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吴老师提出,小班孩子目前在平行游戏阶段,她想了解孩子们在游戏中是否有计划,是左前想还是边做边想,是否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  

后期方向  

研讨过后,高老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了后期研讨的方向:1、针对一直在一个区域玩的幼儿怎么办?2、老师的分享交流怎么分组?  

最后她提出,标准是在平时体现的,基于孩子,发展孩子。  (图文/朱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