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上午,新北区银河幼儿园中班组教师,小班、大班年级组长,游戏组成员,园长室成员以及来自新疆的跟岗老师走进岷江部中二班,观摩了中二班的区域游戏现场。中午,全体参与活动的老师聚集岷江部会议室,就上午的观摩情况开展调查分析。
中午的教研由中班年级组长王静老师主持,王老师首先抛出“你所理解的环境的隐性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汪田田老师认为环境包括支持性的图片和标示性的,还有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范小丽则认为是可供幼儿自主进行操作的提示。
调研分析现场中,不同身份观察者进行了记录分享。作为平行班教师,同样作为美工区的观察者,葛老师将“环境在手工区环境中对幼儿的影响”作为此次观察的计划,计划的依据一是根据教研的内容而定;二是练习自己班级的平时情况;而我们的李婷老师则在观察前的一段空白时间,通过整体布局的观察来了解环境对幼儿的隐性教育作用,例如在晨间区域时间,胸牌卡,这无形给孩子们一种提醒:我的胸牌可以从哪个地方取放;还有区域的标示很明显。因此她关注的重点是各种标示产生后对幼儿的作用。作为阅读区的观察者,徐秋老师把“阅读月背景下,形环境对幼儿的游戏影响、幼儿的作用”作为观察计划,并通过观察进区卡、游戏规则和教师的指导这些环境后发现,环境在区域中对于幼儿的发展时有很大作用的。
作为游戏组成员,组长袁小丽老师就观察前的准备,有对方案的了解、区域设置、站位及环境,从孩子入园后,由单个观察变为整体观察。徐志国老师分别向大中小三位年级组长以及环创的负责人就以个人身份、角色如何在调研现场中确定观察目的或者还可以观察什么提出疑问。吴老师更是以“以学论教”这四个字让我们来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需要。
不同岗位的人,他们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责任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吴老师希望老师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真正找到符合自己身份的观察记录。
回到现场,吴老师分享了自己作为园长在调研中二班游戏现场中的关注点以及关注原因,在观察中了解环境对孩子的隐性教育作用。当我们真正关注孩子的时候,才会发现有很多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后吴老师谈到“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老师们汇总自己的困惑后,以借助全园组团、同伴互学和个人自学的形式解决问题,并建议级组长也利用解决幼儿的一套思路来解决教师的问题和困惑,把教师的需要放前面。希望老师们都能在日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身份的观察记录,在环境的隐性作用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朝着观察专业化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图/文 冯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