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8日,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小班组老师们,以及吴园长和王彦老师一起观摩了国宾部小二班晨间区域游戏现场。中午,小班组所有老师以及吴园长齐聚在香槟湖部会议室就上午的观摩区域活动情况展开研讨。
一、做有准备的调研和研讨
在主持人高丽泽老师的的主持下,大家首先对今天参加调研前的准备做了回顾。蒋薇老师谈到:昨天拿到方案时,就仔细观察了场地的安排,区域活动的内容设置以及先进行了预设。张学春老师谈到:不仅仔细阅读方案,还提前去了被调研班级,了解区域环境的情况,通过与班级老师的交流,知道孩子平时怎么玩,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今天观察目标内容做一些预设。调研前,围绕区域看书,重点看了一部分章节。张南南老师谈到:在调研前,先看方案,跟师傅一起交流,调研的时候注意观察什么?怎么看?重点看自己区域的同时,余光看别的区域。
其实,每一次调研,提前的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充分的准备,是高质量进行调研的基础。
二、回顾现场,群论美工区
在研讨中,大家针对美工区展开了激烈的研讨。在幼儿涂鸦区,教师提供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颜料,调研的老师发现,孩子在绘画的时候先用一个颜色后,再加一个颜色玩变色。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变色非常的感兴趣。针对以上的现象。冯越老师对孩子的现象做出了分析:之前在科探区投放过三原色,孩子对于两种颜料放在一起可以变颜色有观察过。教师在分享交流时跟孩子一起讨论过变色的现象。主持人提出:孩子发现变色和区域材料提供有关系吗?为什么孩子对变色感兴趣?孩子的行为表现以及兴趣点有很多我们可以预设。那之后呢?我们还能做什么?
吴园长指出:“绘画是孩子表达他的感受的一种语言,教师需要创设一个主题和话题,比如清明来了,到哪里去了?做了什么?给孩子一个话题。给孩子提供表达的条件。回应的部分中,判断游戏水平后进入,一定要有推广和介绍。可以在前一天放学时,跟孩子一起交流:今天好多人谈到了自己做了什么事情,明天给你们一面墙,把你自己最想说出来的话,去画一画。”
在剪纸区,教师提供了剪纸,做纸花的示意图,但是进入区域的一些孩子没有读图的意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相对环境,更容易接受老师直接介入。最好的隐性教育环境资源是老师。老师怎么介入?吴园长指出:“要抓住孩子现象背后的需要。”在现场,吴园长对孩子进行了指导:“眼睛看着什么?是盯着直线的吗?小心也很重要。眼睛盯着线条,对准线,慢慢剪,剪在线上。”这样的指导性语言是真正“抓住孩子现象背后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够促进孩子进行高水平游戏的。
三、提升总结
最后,吴园长就本次研讨进行了总结提升。同时,我们每一位老师也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当下幼儿发展的需要,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进入调研现场:观察的时候,要有观察内容,观察目标。选定好合适的观察位置,做好观察记录,这一切不是为别人做,而是为自己做。
在回应幼儿的时候,教师需要更机智、更专业。如:当晨检孩子来园时,孩子带着一支夹竹桃来园?老师该如何回应孩子呢?是说:“哇塞,真漂亮”?还是应该说:“你记住了昨天的任务真有责任心”?当孩子很大声的说:“老师早上好。”教师又该如何回应呢?是说:“你说话声音真响亮?”还是说:“看起来你今天很开心哦。”?在读懂孩子的基础,机智专业的回应孩子,需要老师更专业。
小步走,解决小型问题,让调研成为常态。银河幼儿园不能成为两面派文化,不需要作秀。通过阅读文章《公司请你来干嘛》,进行自我对照,认清客观现实,自我警醒。
在通读《发展适宜性游戏:烟道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解深入细致的研读。对于阅读书籍,我们需要步调一致,上下齐心,表里如一。
通过这次的调研和研讨,小班组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照别人,看自己。每一次的调研都会带领我们向前跨出一步,虽然每个老师跨出的步伐有大有小,只要你尽力跨出去,并跨好每一步,大家必定越走越远……((文/图 张阿花 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