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日,银河幼儿园小班组的教师们,走近了岷江小一班的游戏现场,观察了幼儿的游戏状态,分析游戏水平,并于中午在香槟湖会议室进行了关于区域设置和材料投放的教研活动。
走进现场:
7:45分,老师们齐聚岷江小一班的现场,蒋皛劼老师首先给大家介绍了目前区域的设置。进门左手边,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组成了班级的小建构区。一张桌子上是雪花片的建构,在后面的架子上,孩子们的作品映入眼帘。绿色雪花片拼出的底板做为草地,上面有幼儿拼出的大树,花朵等,组成了一个个丰富的“春天的花园”。靠近水源的美工区,形式多样,有粘贴、绘画、剪纸、水彩等多种形式,绘画的场地从桌面到墙壁。益智区的材料大概有数十种,幼儿自由选择。阅读区在教室最里面的区域,相对安静,适宜阅读。
8:20左右,幼儿陆续进入了区域。有的幼儿埋头于自己的科学实验,看看记记,样子很是专业。有的幼儿则开始剪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花朵,去装饰花园。还有的则忙于搭建自己的城堡……参加调研的老师们在一旁,观察着幼儿的游戏行为,并进行相关的记录。
分析与研讨:
中午,郑李娜老师组织老师们针对上午的调研展开了研讨,研讨的主题是游戏活动区幼儿游戏水平VS游戏活动区环境创设、材料投放。郑老师针对教研,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看到了幼儿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你判断的幼儿游戏水平是什么?
陈圆圆老师客观描述了自己在益智区的所见,并就益智区的桌面使用规则和蒋皛劼老师进行了对话。接着田佩佩老师重点讲了小建构区,老师虽然给出了任务情境,但是幼儿很少按照情境在做,指出了教师给出的图示,太过复杂,不适合小班幼儿,需要老师的介入,促进游戏的发展。钱力老师把握住这一点,提出了问题:班级中有多少区域是需要老师指导的?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老师们就此展开了讨论。钱力老师结合自己所在的建构区,提出用图示、环境等,进行隐性示范,促进幼儿游戏。高丽泽老师则提出了要带着幼儿认识图示,因为小班的孩子,目前的水平是不会看图的,教师需要做出一些引导。
最后,王辉老师进行了总结,鼓励老师们将讨论出来的东西,运用于班级的区域中,先小范围的实践,形成推进的路径,然后铺开到其他的区域。王老师最后提出下次调研的主题即为区域中的隐性示范,环境、图示和材料的运用。
经过这次的梳理,老师们肯定都有所收获,班级区域创设的思路会更加明晰。 (图/文 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