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旧网站栏目>>银幼新闻>>文章内容
银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系列报道之——中班组区域游戏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5-03-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

2015年3月19日,新北区银河幼儿园中班组教师,小班、大班年级组长,游戏组长,园长室成员以及来自江阴石庄幼儿园的同仁走进岷江部中五班,观摩了中五班的区域游戏现场。中午,全体参与活动的老师聚集岷江部会议室,就上午的观摩情况展开研讨。

中午的教研活动由刘智慧老师主持,教研活动从“调研教师以什么样的身份定位进入中五班”导入,徐秋老师谈到自己是以学习者的态度来观摩的;汪田田、李婷老师则谈到,进入中午班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尽量不去干预班级的正常活动,同时会思考自己所观察的区域孩子的行为表现与教师行为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区域游戏?”余志韬老师谈到孩子在游戏中是自主的、愉悦的、有选择性的;王辉老师谈到:区域游戏改变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是适合幼儿学习的方式。今天的教研我们主要围绕“空间与环境(区域设置)”、“游戏内容以及材料的投放方式”展开讨论。

在今天的班级,区域空间设置动静分离,科学、美术区靠近水源、阅读区周围相对安静。从孩子的游戏现场来反观区域设置、游戏内容以及材料的投放方式。

王彦老师首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上午对一位幼儿跟踪观察的图片与信息,就王彦老师的分享,大家就“什么样的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为什么孩子在游戏中间有多次“游荡”,什么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展开讨论,讨论中,大家思考了孩子的计划性与孩子行为的关系,对于“今天玩什么?”的问题,需要孩子选择,这种选择就是判断自己的能力和挑战!游戏精神的体现!

刘智慧老师和王辉老师分别分享了在益智区和科学区的观察,讨论中,谈到我们要围绕孩子的兴趣准备材料与环境,准备时要同时兼顾“标识性环境”、“支架性环境”、“记录性环境”,让孩子玩出他需要的东西,玩出意义,获得生命成长!

观摩活动之后,吴亚英园长也和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老师要跟着孩子的脚步走,行动上必须滞后一步,但是思想和准备上必须超前1-2步。规定动作必须到位!比如“区域的选择”属于高质量做法但是是对老师能力有挑战的标准动作。吴老师希望老师们在坚持中一点点突破。

吴老师同时指出教师完善区域的需要必须依据两个层次来确定:第一层,孩子的游戏水平处于第1-2层吗?(根据美国学前教育专家盖伊·格朗兰德在《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一书中将游戏分为1、混乱失控的游戏;2、简单重复的游戏;3、有目的、复杂的、能够让幼儿聚精会神的游戏。三个层次)如果不是,需要我们坚持观察,做好记录的同时,考虑“如何干练地组织交流环节”第二层,如果孩子的游戏水平处于第1-2层,必须及时介入!

吴老师同时提醒老师们:完善区域环境、改变材料,不是唯一的办法,也不一定是当下最有针对性的办法因为,还有很多方法如:通过实地参观、提供相关图书、引入义工教师帮助幼儿拓宽知识面,通过提问或任务单提高挑战性,通过巧用观察记录让幼儿获得满足感,通过直接传授的方式教给孩子当下急需的技能等。即使改变环境与材料是当下必须的,教师该着力的不仅是改变本身,而是如何让孩子参与或知晓改变!!

最后吴老师鼓励老师们要精读《发展适宜性游戏》这本书。先用通读的方式,再到实践验证中深入理解,希望大家结合实践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成为有智慧的人!(图/文 陆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