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寒假已经开始了,校园里显得异常静谧,但是我园岷江部311会议室里场面却异常热烈,不时传来老师们的精彩的发言和掌声——由吴亚英园长主持的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专题教研沙龙正在这里进行!
开场:忆童年、思游戏
教研活动由吴老师的提问:“想一想你二年级之前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为什么?”开始,老师们回忆起了儿时玩过的游戏,出现频率最高的有:跳皮筋、捉迷藏、钓龙虾、玩泥巴、大刀砍……大家觉得这些游戏之所以会一直留存在脑海里最美好的地方是因为:我们是置身于大自然中、完全自主、具有挑战和探索精神、有和自己一起游戏的玩伴……在大家的怀旧与讨论中,儿童游戏活动的精髓也体现出来。
一、学“理”
吴老师事先为大家准备好了学习材料,包括《陈鹤琴教育箴言》、《儿童精神哲学》、《游戏在课程实践中:融合和运用》等关于游戏部分的摘录,大家带着“什么叫幼儿游戏?幼儿与游戏?游戏与学习?游戏与工作?教师与幼儿游戏的关系”几个问题进行了阅读与学习。在头脑风暴式的读书心得交流中,老师们将书中关于游戏的观点结合自己在教育工作的实践谈了自己的想法。吴老师谈到:老师们在阅读中将一些观点连接、对比,尔后产生自己的观点。心中一定要记住孩子当下的发展需求是什么,后期发展有什么需要,满足当下,助力孩子的发展!
二、学“术”
接着吴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参加“长三角园长培训”期间的收获,老师们一起观摩了上海、杭州、合肥等地的优秀幼儿园的游戏环境创设和使用。吴老师特地提示大家在观摩中要关注游戏中孩子的状态,材料的投放和使用以及老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幼儿在游戏中是自主、自发、自由的活动,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本身。
三、回归自己
经历过热烈的头脑风暴,我们回过来审视自己,问自己:我们有游戏吗?游戏的成分有多少?如果让孩子们玩起来,你最担心什么?最需要什么?
我们第一个学期先布阵,第二个学期有游戏本质的体现。游戏的本质是孩子的生活。我们需要的是:材料、理念的转变、观察的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同时吴老师为大家谈到了具体的行动路径:
1.抓住本质:是幼儿的游戏!
2.理清关系:游戏与集体教学、生活、幼儿、自己的关系。
3.吃透理论:幼儿教育理论要从心理学出发,心理发展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我们要从观察解读孩子为起点出发来谈游戏。
4.摆正心态:孩子比我们会玩。孩子怎么玩?老师怎么组织协调;安全是基础。该护的护起来,不该护的要教(交)给孩子学会自护。
5.各司其职:游戏融入课程,系统架构,点上突破。
全体老师学习好理论和技术并将其内化,变成自己的。大胆实践、不断积累。为孩子构筑起游戏的平台——一个幼儿自主、自发、自由的游戏平台,激发幼儿天性,让游戏成为幼儿生活最本真、最自然的一部分!(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