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下午4:30,银河幼儿园全体教师汇聚在常裕多功能室,一同参加了11月资源分享月之课程资源汇报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高丽泽老师主持,各级组优秀推荐班级老师分别进行汇报。
一、小班级组
汇报人:张玲、李芸老师
尝试班本化做课程故事,在小班年龄段最难做,但是在两位老师的介绍中,依旧能感受到她们的扎扎实实,在每段课程经历中,真实地跟孩子一起过好每一天的日子。
张玲老师谈到,基于主题课程“美味的秋天”主题背景下,发现孩子对于秋天的蔬菜他们并不是很感兴趣,在每天的午餐活动中,孩子们总是喜欢挑挑拣拣,把不爱吃的蔬菜想办法剔除掉。除了传统形式上的教师盯,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式,转变幼儿的挑食现状?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激发幼儿——爱上蔬菜的热情呢?因此,开启了“美味的蔬菜”的阶段课程。
而小三班开展的“神奇玉米”的活动,李芸老师从课程来源、前期思考、课程实施、课程反思这四个板块娓娓道来,课程开展中将材料交还给孩子,教师在此过程中看见孩子的思想、兴趣、愿望、学习以及经验,做好时空、材料的支持者、做好体验探究的陪伴者、做好经验反馈的引导者,真正让幼儿有可预料的正向未来!
二、中班级组
汇报人:刘冰、蔡丽萍老师
富有诗意的蔡丽萍老师,用在对的时光里遇上对的“资源”为汇报标题,介绍孩子们的资源故事之常州美食,一个吃货的老师,带着一群“小吃货”体验制作鸡蛋饼、豆腐汤,品尝大麻糕,到最后在家制作美食,在一系列故事中,孩子们真正地把经验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刘冰老师,在常州博物馆资源地图之标志建筑的课程实施中,为我们梳理了可操作的经验路径:
1.盘活地图,教师预设可能的资源;
2.把孩子放到真实的场景中,观察记录孩子真实表现的信息;
3.与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资源;
4.研究判断 聚焦规划馆,确定主题;
5.通过多种途径实施:绘画表征、家园拓展、区域渗透、专题研究;
三、大班级组
汇报人:张瑶、张咪老师
一段孩子在家用卷轴窗帘练习升旗的视频,足以让我们成人为之震撼。孩子的成长变化源于“我是小小升旗手”的课程经历,通过“视频拓展,集体分享;家园互动,不断反馈;民主竞选,争当升旗手;活动体验,庄严对待;”一个个子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共同促进了幼儿发展,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展示,也使得课程不再是“虚”的,而是真真正正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走出班级,以幼儿园植物为切点,让孩子与之产生联系,这就是张咪老师介绍的“幼儿园的植物”的课程故事,包括:主题前调查(了解已有经验),发现、感知幼儿园的秋天,初次调查(初步了解),再次调查(深入了解),小组合作(经验共享、合作学习),资源地图(信息汇总)。过程中,面向集体,更多地兼顾个体;课程资源也多元利用,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最后,王禹老师进行了总结和提升。他提出了对银幼课程资源开发的下一步期待——
1.课程资源开发的儿童化。通过大量的方式把握住课程资源开发的导向,如:谈话、表征、家园问卷调查、现场体验观察等多元方法,清晰地了解这样的资源是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
2.课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落实指南,关注可以发展孩子哪些能力;保障主体,紧紧围绕幼儿,活动方式为幼儿喜欢;多元探究,融区域游戏、谈话活动、生活体验等等;立体组织,尝试小组化推进,突破对于园外资源的研究开发,联动园所、园外、家庭、社区,形式资源的共同体。
3.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化。孩子新经验建构的意义,历经课程孩子究竟有没有获得发展?教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意义,指向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与评价。
摄影/撰稿:张晴 审核:赵一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