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银河幼儿园“野趣户外”工作室常裕园区沙池区调研活动在常裕园区展开,同日下午16:30在常裕大六班进行教研活动。参加人员是“野趣户外”工作室所有成员以及陈芯钰和镇云栋老师,教研活动由王巍老师主持。
陈芯钰老师先对于沙池区的整体材料准备和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她说到:幼儿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只是进行摆弄材料,但也会有科学的活动产生,孩儿们会主动把沙子比一比,黄沙和白沙是不一样的;也会把长的亚克力管子竖起来,把沙子倒进去,看到沙子的流向,也有孩子们把小树叶种植到沙地里面,不过游戏的人数很多,就用雨鞋的数量来控制沙池游戏的人数。
大家对于这个沙池的数量和雨鞋的数量也都有不同的意见,陈老师觉得可以适当地减少一定的量,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更多的孩子的游戏。周老师认为可以根据书上说到的关于科学性更强的沙池的人均占地面积2.1-2.5㎡来设置雨鞋的数量。而魏老师认为孩子们会出现不断的使用不同材料玩同样的游戏是因为老师的站位问题,老师很会观察但是缺少了和孩子玩的感觉的,更多的都是观察者而没有了共玩者的身份。
随后,大家进一步讨论了关于本次沙池区幼儿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情况,大家发现由沙池区沙子的不同特性出发,白沙的观赏性更强,但是不具有塑性的能力,但是黄沙具有塑型能力,更利于幼儿游戏。
吴洁老师指出,我们研究沙池就需要先了解沙池,首先沙池适宜选用细软的天然黄沙,白沙不适合,因为在阳光下会对孩子的已经有一定的危害,然后沙池建设在向阳的背风处,阳光可以对孩子进行日光浴,也可以对沙子进行消毒。
孩子的玩沙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机能性玩沙、建构性玩沙、戏剧性玩沙,我们了解了沙池,接下来要说的是材料,材料也有几个不同的种类:引发性材料、主体性材料、辅助性材料,我们可以试着先把材料进行分类,然后再分部投放。所以对此,我们对于沙池区的游戏进行调研后有了如下的几个改进建议,
1、对于沙池材料的再分类,明晰两种沙池材料的不同特性;
2、继续研究亿童材料,用好亿童材料。
我们每一次调研并不只是看看那么简单,我们工作室想要做的就是通过孩子们的行为来反观老师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调研的方式可以真正改变老师的观念,真正让这个区域的材料适合区域的游戏,区域的游戏发展区域的幼儿。
(摄影、撰稿:周宇杰 审核: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