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下午,银河幼儿园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工作在常裕园区二楼研修室举行学期末工作室汇报活动。本次汇报的宗旨是一方面:梳理、提炼本学期关于学习与发展档案总做的方法策略,具体指向“基本信息”和“鲜活”的成长轨迹;另一方面,能对聆听汇报的老师在其档案“自然”形成过程中有所启发、帮助,有一定的方向指引。
在汇报过程中,首先由工作室组长王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品位在孩子们成长档案中老师们所记录的“童言稚语”,孩子们的世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是记录一个鲜活的小生命不断变化和成长的载体;其要义是“看得见孩子成长的轨迹,由鲜活的故事串起,找到课程支持的依据”。此工作室在日常的工作中尝试做以下工作: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的再认识:文献研究与论(延续);结合课程“生本味道”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建设尝试(变革);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每月评选的持续推进(新兴)以及阶段性(学期)幼儿学习与发展评价的推进(变革:大中小)。结合文化节“生本”味道的课程推进与开展,工作室成员在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梳理并与大家一一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个汇报的是李伟林老师,她能在餐后散步环节及时捕捉到本班幼儿对于自己和同伴比高的兴趣,引发孩子们尝试测量身高并和同伴比一比。怎样测量更准确?我的身高是多少,可以怎么记录?我的好朋友有多高?我比哪些小朋友高?……伴随着孩子们对身高持续感兴趣,一系列问题应运而生。李老师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步步推进,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充分利用差异资源引发同伴互学。
第二个汇报的是朱靖波老师,她尝试着将沉睡多年的幼儿常规体检信息盘活。当这份体检信息放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对哪些信息感兴趣、会产生哪些疑惑…在静静等待的基础上,教师巧用分享交流环节,组织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孩子们围在一起交流互动。当孩子们由于经验有限在读体检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朱老师巧妙地利用了保健老师这个专业资源,提供时间创设空间引发部分孩子与保健老师互动,在聆听和询问中尝试主动学习;并将自己所获得的新经验在同伴面前分享,就这样,生生互动一次又一次地有效互动和延续着。
第三个汇报的沈霞老师,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来园时间作为幼儿生活环节中的一部分,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蕴含着教育价值,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自主独立性的良好契机。沈老师作为中班的老师,为他们的孩子量身打造了属于他们班的专属来园记录表,并且通过老师的不断反思和坚持,他们班上的孩子真正从内心中感觉到早早来园的好处,并愿意每天早早来园。
最后一个汇报的是郑李娜老师,她汇报的内容是“每一天、每一个—从俄罗斯方块看幼儿游戏”。郑老师的巧妙设计不仅让孩子们记录“自己去哪里玩了?”这件事情变得有趣、有意义;而且还真正让老师了解到班级幼儿每天的游戏动态及发展需要。
最后,吴亚英园长带领大家一起再认识“幼儿学习与发展”档案,追本求源,到底建档的意义何在,建档与不建档有什么区别?通过档案,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对于“好”档案的标准,内在质量比外在花里胡哨的形式更有价值和意义。吴园长提出,我们要具有资源的敏感性及专业的敏感性,要看到孩子的发展价值,做好价值判断,专业在平常。教育的智慧,是不急不慢,专业应对水平,幼儿基本信息的保障,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及适合的材料。同时,在最后,提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如何呈现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基础有哪些,一段时间后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教师要找准并捕捉到关键点。
万物生,难于始;循其律,方使成!在研究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会越走越远…
(摄影:魏剑 撰稿:潘云婷 审核:袁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