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银河幼儿园全体教师齐聚常裕二楼教研室会议室开展本学期初期级组课程汇报,会议由王禹老师主持。
一、大班组——《我是大班哥哥姐姐》
蒋老师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确定主题目标—预设课程网络图—孩子们的故事这样的主题开展路径交流了大班组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情况。
二、中班组——《我是中班生》
易老师从“我们的变化和成长”、“变化和成长,我们是怎样做到的?”、“主题后,我们的思考”这三大板块对本主题进行了汇报:
我们的变化和成长
从孩子自身、环境、家长这三个角度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到孩子对新环境从陌生到熟悉、到适应、到有安全感、到能独立入园的一个变化和成长的动态过程。
变化和成长,我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从主题开展前的理论学习、期初幼儿经验与需要调查分析、主题前审议、主题中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的路径中可以看出从环境很陌生——熟悉环境——独立适应环境——做环境的小主人(除了照顾自己、还能照顾环境,照顾到同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孩子变得更自信。
主题后,我们的思考
从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设计及组织能力三个方面总结在本主题中做的好的地方,同时也反思不足之处,思考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小班组——《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郑老师从梳理往届课程资源包、开展调查了解本节幼儿兴趣倾向及诉求、明确主题核心价值、预设实现操作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教师根据本班幼儿实际需要需要开展班本化课程等五个方面,利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了幼儿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四、总结提升
最后徐志国老师对三个级组的课程汇报做总结与提升:
(一)我们目前的课程建设已有的、好的地方:关注生活、关注需要、关注资源;
(二)需要突破的三个研究:研究传承资源、研究儿童需要(当下需要—长远需要、个体需要—全体需要、往届需要—当界需要);
(三)存在的四个问题:活动很丰富,但是否能看到儿童的需要被满足;鲜活的故事有没有见证孩子的成长轨迹;从问题、资源、兴趣到课程,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在系列活动中如何让幼儿的兴趣、线索持续发展下去;
(四)两点建议:
一是,每一个传承的主题需注意三点:对比上两年,看核心价值把握的准不准,看儿童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保障;通过什么样的调查方式去了解本届孩子的群体个体的需要;第三个调查基础上,思考本主题线索的可能是怎样的,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
二是,关于小微主题:如何让这个需要和儿童产生关系,有哪些手段;第二个是当资源变成课程资源,如何继续持续往前发展;围绕这个课程资源,除了设计活动之外,活动与材料是否可以先行一步?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获取自己成长需要的经验)。
(撰稿、摄影: 刘淑楠 审核:陆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