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资讯>>银幼新闻>>文章内容
银河幼教集团暑期培训系列报道:支持性课程——我们要做什么!张晖老师来园讲座
发布时间:2017-08-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晴

2017年8月28日上午,在银河幼儿园常裕园区,张晖老师带领所有老师们一起探讨“支持性课程——我们要做什么”。此次交流探讨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各级组分为六个小组进行讨论汇报。

一、眼中的幼儿和理想的课程

张晖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基于我园做了8年的观察研究,请用一句话描述你眼中的幼儿。有生命力的、有差异、有个性,自发向上、自主学习、有无限可能、独一无二、不断发展、真实的、灵动的、需要关注和被爱、有能力有个性、自信的、稚嫩的、主动发展的等等,这些都是老师们对幼儿最真实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又以小组的方式归纳汇报,小班组的袁小丽老师认为幼儿是,我就是我自己、天生好奇、积极向上、有无限可能;钱力老师说幼儿是自发的自己,是生发的自己。中班组沈道广老师把幼儿概括为稚嫩却有无限可能的独特的自我;王静老师则认为幼儿是好奇、好探索、好游戏的自己;幼儿是稚嫩的、有无限可能,可以在呵护中灵动生长的个体。大班组尤舒玥老师说幼儿有天真活泼的自己、好动好奇的自己,有个体差异的自己。朱靖波老师认为幼儿是能力者,被“呵护”者。由“我眼中的幼儿”引发“你理想中的高质量的课程是怎样的”这一深入探讨,在老师们热烈的探讨和大胆的阐述下,张晖老师就老师们目前描述的理想课程,提出在我们现实中,孩子需要的支持是什么?幼儿需要支持的是什么?

二、支持性课程——幼儿需要怎样的课程

同样先以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汇报,小班组的王梅安老师从破题开始谈自己对支持性课程的理解,比如我们通过幼儿的行为,如何反推幼儿的需要呢?通过观察,观察幼儿的情感等;我们去看待我们的幼儿,幼儿的需要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需要,如何看待,这是有共性和个性的,针对这些我们需要提供的支持。中班组汪田田老师对“幼儿需要的课程”这一问题首先追的是自己,幼儿有什么需要,由此对接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以举例的形式具体说幼儿的生理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以及相对应的会从时间、空间、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大班组李伟林老师借用蒙台梭利说的话,老师要做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前期我们通过观察,而进行的有准备的环境,我们还要做到准备随时回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尊重并踩着孩子的发展节奏,有准备和随时回应可能对于我们这组是一个提点。听完每组老师的介绍后,张晖老师结合目前我们班级环境的创设,提出在我们的课程中,孩子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吗?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儿童需要的?其实很多东西我们课程可以去架构,在架构的过程中请问这是不是孩子需要的?这些问题值得老师们在实践中再次思考和探索。

三、目前课程的问题及改进

在最后一个问题“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可以改变怎么改变?”小班组刘冰老师主要从时空、环境、材料等提出了他们组的问题,比如从时空上,关于喝水、小便等是否真的需要统一组织?游戏时间,我们的弹性作息时间是有的,但是个体弹性如何体现;教师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已经有支持了,这个观察需要文本吗?必须要有文本留存吗?中班组王静老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幼儿的需要,灵活用适宜的活动方式,比如我们上个学期游戏中提出的兴趣可以用游戏或是集体教学,在这个里面,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具体做的时候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呢不?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发现谈话活动就多了。本身教师的实践经验是比较少的,我们需要自己去创新,操作,这里我们缺失的就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和加强班本化活动集体审议的交流的方式来尝试解决。大班组吴洁老师从全体与个体,支持性课程需要兼顾全体的形式下提出在目前班容量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到个体孩子的能力的兼顾以及如何评价课程的质量。

我园的院长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辉老师认为目前大家对于支持性课程目前的理解上有所缺失,不透彻;徐志国老师讲述了支持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诶关系;薛丽亚老师赞同老师们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在改变的路子上是有所缺的;吴亚英老师中重点提出在环创中重要的是材料和图书,玩具可以控量。

最后张晖老师总结“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幼儿更多获得的是知识和技能。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孩子天生就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只要有环境和材料在这里,孩子就一定会在其中进行探究。”有了清楚的支持性课程理论,后续真的需要我们老师继续探索,在行动中改变。

(摄影、撰稿:冯乃洁 审核:陆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