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6日下午,银河幼儿园所有教师们齐聚香槟湖园区多功能室,开展支持性课程阶段性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包含游戏体验、案例分享和走进会客厅三个大环节。活动由徐志国老师主持。
环节一:游戏开场,活跃氛围
教研开始前,黄超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围长城》的游戏,十二名老师围成一个圈,跟着音乐走,音乐停下来,坐在后面一个人的身上。这个游戏考验大家的默契程度,也考验老师之间相互的信任。在热闹的游戏中,我们的教研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环节二:案例分享,总结经验
徐志国老师在案例分享前,通过浙江大学蒋峰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支持性课程的期望,希望我们的银河幼儿园是一个有生命感的地方,我们的故事能表现对真教育的向往。
汇报一:大班支持性课程故事《植物身份证》
大班组钱力老师的课程汇报从《植物身份证》的故事展开,分为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说故事,看孩子。介绍了课程的起源,一次孩子之间跟树有关的争论,进而跟树有关的课程展开了。第一步孩子们走进了现场观察树木,记录自己的发现,第二步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产生新的话题。第三步围绕新问题,分组设计调查表,并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第四步分享调查信息,交流中再次出现新话题——树的腰围和高度的测量。第五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第一次测量后再次发现问题:1、树太高,没法测;2、对腰围的测量不统一。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分享交流后,又展开了第二次测量。第六步整理记录信息,制作身份证。
在这一个案例中,钱力老师也梳理出了他们的行动路径:兴趣发生→体验场,观察表征→分享交流,发现问题→设计调查,解决问题→对话思辨→在活动中,经验不断增长。
第二部分:谈收获,找老师。这一部分,钱力老师主要从老师的角度,介绍教师在这个课程活动中是如何做的。
第三部分:理过去,展新篇。钱力老师介绍了他们新学期的课程发展方向。首先延续课程慢脚步,其次课程再深入一些,提高每一个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在课程案例分享后,汪田田老师就大班组的分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钱力老师进行了对话。首先汪老师提出,大班组是如何把一段对话转化为一个班的故事发生下去的?其次从这样的主题实施以后,如何说孩子真的有发展,哪些强有力的依据来证明。基于此,徐志国老师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每一段经历如何让孩子看得见。也总结了自己的启发:1、《指南》在哪里?2、课程发展三种是否伴随着孩子的经验成长。在课程经历之后,回头来盘点课程资料,孩子的“变”看的见吗?
汇报二:中班支持性课程故事《缸来了》
王禹老师首先分析了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区别,引出幼儿是有能力参与课程建构的,幼儿从课程的消费者向课程的参与者和建构者转变。
中班汇报的支持性课程案例是《缸来了》,从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展开。在主题实施前,要回归《指南》,寻找跟缸有关的发展指标。如在健康领域中有搬运的,手指精细动作,语言上有愿意和别人交流,社会,归属感,科学有探究能力,认知经验等,艺术有表现创造等。基于此,预设可能的活动。
在课程实施中,要观察、支持。第一步要在真实的体验场中观察孩子真实的行为信息。中班孩子在第一次接触缸的时候,会敲一敲、滚一滚、搬一搬等。孩子通过感官、感知、询问比较思考,他们第一步看到缸的特征,孩子们可以敲、推、由此积累了在自主体验当中引发了粗浅的经验。第二步与孩子对话,了解孩子的兴趣倾向和发展需要。第三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资源,变成可能的活动,落实经验的获得。如中六班开展的区别缸和瓮的活动,中五班做的缸是如何做的,体验做缸的课程,中一班和中四班做的声音的秘密的课程,以及中二班做的腌制咸鸭蛋的课程。
最后,王禹老师总结了中班缸的课程的推进思路:1、把握梳理预设的现有资源。2、孩子本省就在自然生活中,需观察激烈分析孩子的真实变现的信息。3、余孩子对话,与指南对话4、基于孩子的兴趣,设计有意思、有意义的活动课程。
在中班的汇报后,徐志国老师也留下了思考,为后面的走进会客厅做铺垫:1、在课程设计和推进的过程中,《指南》的作用是什么?2、支持性课程需要预设吗?
汇报三:小班支持性课程故事——《我是礼貌好娃娃》
支持性课程不仅有生成性的课程,也需要有基础性的课程。小班介绍的课程故事就是基础性课程活动《我是礼貌好娃娃》。王静老师在汇报的时候,按照主题实施的路径展开,并介绍了在传承主题时,小班组根据实际情况,所做的调整。
沈道广老师最后做了一个《了解,让课程多一点爱》的汇报。在汇报中,沈道广老师提出:了解自己是课程开展的保障,了解幼儿是课程的生发点,了解已有课程是支持性课程的底线。
环节三:走进会客厅,深入探讨
会客厅分为甲方沈道广老师、王静老师、王禹老师和钱力老师,乙方薛丽娅老师、王彦老师、王辉老师和高丽泽老师,主持人徐志国老师。徐志国老师抛出第一个问题:支持性课程的课程资源可能来自于哪里?和什么最有关系?王辉老师提出最贴近孩子的课程,一定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徐志国老师也提出,课程资源一定是来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但前提是教师能看得见,并承认其价值。
第二个问题是资源如何变成课程资源?是如何实现的?
高丽泽老师梳理出:1、首先要把资源放到孩子中去,让孩子看得见;2、发挥资源的课程价值,预设可能的活动;3、根据我们的观察,将资源和课程推进之间建立联系。但是薛丽娅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薛老师觉得:第一个是资源呈现的时候,老师们需要判断,是否能够成为课程资源,这样才把资源放到孩子们中间去,这样才能观察分析跟进,这样就能做一个螺旋式的继续下去。徐志国老师提出,要让资源变成课程资源,要做到:1、教师需要有对资源的储备和相关判断;2、带着孩子,让孩子于资源产生关联;3、在现场中,看清楚孩子的信息;4、回到《指南》,更精准的看到未来的可能,这种可能指经验生长的方向在哪里,寻找班级幼儿发展的最大可能;5、带着这些可能,和孩子一起去经历。
第三个问题支持性可能可以预设吗?预设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一致认为是可以预设的。钱力老师觉得需要预设孩子的已有经验,沈道广老师觉得需要预设现阶段的目标,活动的形式和关键性活动等。王彦老师提出要预设环境和材料等。徐志国老师根据老师们的想法,进行了总结,我们需要预设:1、孩子可能的发展方向;2、孩子可能的发展核心经验;3、我们的环境和材料。
第四个问题是支持性课程建设中,《指南》的价值是什么?
王辉老师提出《指南》帮助我们梳理了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里面的目标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徐志国老师提出《指南》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幼儿的基础和核心经验,在课程中,可以了解发展的方向。任何的课程改革,都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指南》。薛丽娅老师提醒老师们,不仅要关注《指南》目标,更要关注其教育建议。
后续:
现在我们的支持性课程建设,还是一个建道的过程,还任重而道远,课程是一个机会,是有路径可循的,课程也是生活,是现实生活,也是可能的生活。
(撰稿、摄影:朱虹 审核:陆晴)